〔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勞動部將於本周5(26日)召開最低工資審議會議,討論明(115)年最低工資調幅,勞團仍要求比照往年的共識、調幅「至少4%」,但因美國關稅攪局,根據研究報告的各項經濟數據分析,明顯困難度大增。不過,昨日電價審議委員會已拍板,民生電價10月1日起調漲,將使勞工支出增加,勞團直言,雖然行政院主計總處預測2025年全年的CPI年增率僅1.76%,但「食物類價格」年增率高達3.69%,要求調幅務必要維持低所得家庭、弱勢勞工的基本購買力。
台灣勞工陣線日前重申,國人低薪問題十分嚴峻,強調「經濟成長要共享,最低工資要調漲」,呼籲政府應積極確保勞工基本生活,最低工資最少要調至3萬元起跳。全國產業總工會則依據《最低工資法》規範的應參採指標,2025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1.76%;10大「得參採」指標中,經濟成長年增率(GDP)預測值為4.45%,計算明年最低工資調幅應達4%,月薪可望直逼3萬元、時薪直逼200元。
不過,一位擔任審議委員的學者指出,檢視今年研究小組的研究報告,雖然上半年經濟表現亮眼,但其中也呈現了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性,預料都將成為資方據以力爭、降低調幅的依據。根據過往經驗,雖然勞方認為「CPI年增率全數反映、經濟成長率勞資共享」是原則,但「如何共享」是可以協商的,以往曾有過分享3分之2、2分之1或3分之1的經驗。
對於明年的調幅,是否應該因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而縮減?勞團抱持反對態度。全產總指出,雖然全球經貿環境不確定性升高,但仍以此作為壓低最低工資調漲的藉口。過去幾年台灣經濟表現穩健,通膨持續低於2%的警戒線,但「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仍有近1.8%的年增率,其中外食費和房租分別上漲3.48%及2.33%,顯示租屋族及民眾外食壓力仍大;與民生高度相關的食物類價格,在1至7月間年增率高達3.69%,民眾「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CPI年增率,也高達2.93%,資方不能一方面承認經濟成長亮眼,一方面卻用關稅衝擊為理由阻擋勞工維持購買力。
台灣勞工陣線指出,面對國際上貿易成本及物價波動加劇,直接衝擊勞工實質購買力的狀況,並非台灣獨有,「維持勞工實質薪資以促進國內內需產業」已成為多國共識。包括德、法、英、加拿大、澳洲、韓國及日本、菲律賓、越南,均已確定在2026年調升最低工資,日本的調幅更高達6%,這些國家普遍將「維持實質購買力」列為政策核心目標,以緩解生活成本上升,回應社會對薪資公平的期待。
相關新聞請見
最低工資26日拍板》電價又要漲 勞團要求「確保弱勢勞工購買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