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彭博》報導,台灣多年來,將自身在供應先進晶片方面的主導地位,視為抵禦中國侵略的盾牌,如今,台灣政府為反制駐南非辦事處遭降級,採取晶片、記憶體等出口限制措施,這是台灣首次單方面對1個國家實施半導體出口管制,也凸顯出台灣正嘗試把晶片業支配地位「武器化」當作「外交利劍」,認為這是台灣政府罕見出現的外交強勢作為。
台灣23日以國家和公眾安全為由,首度片面對外國祭出半導體出口管制,限制半導體產品銷往南非。根據報導,這是台灣首次單方面對1個國家實施半導體出口管制,知情官員透露,台灣的晶片限制措施,反映出「日益運用經濟和貿易政策以達外交目標的策略」。
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說:「此舉運用台灣在全球晶片供應鏈的地位,看來像是台灣試圖在世界舞台上建立某種自主嚇阻。以後,別國政府將視此為範例,除胡蘿蔔外,也會考慮台灣可能使出的棍棒。」
報導表示,雖然台灣可能不會對歐洲主要經濟體,或其他主要軍事支持者如美國等,實施此類的限制,但台灣總統賴清德決定把矛頭對準小型貿易夥伴,此舉仍可能加深其他國家對台灣利用晶片支配力當武器的顧慮,包括美國在內。
2022年,時任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表示,美國對台灣晶片的依賴,有如歐洲仰賴俄羅斯的石油,「我們冒不起陷入這種脆弱處境的風險。」
但報導表示,複製台積電的能力需要時間和資源,超出了台灣大多數貿易夥伴的能力範圍,不過近幾年美國試圖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既鼓勵台積電在美國本土建廠,也支持其自身的晶片產業。
近年來,半導體和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已成為中美兩國之間的主要戰場。美方向荷蘭、韓國和日本等盟友施壓,要求採取相關政策,以阻止先進晶片和技術流入中國。
而賴清德在應對中國挑性方面也變得更加強硬,今年早些時候,台灣將華為、中芯國際列列入出口管制的黑名單中,引發中國的不滿。週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北京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台灣對南非的行動「蓄意破壞全球供應鏈」。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分析師Cathy Fang則表示,南非的政策仍處於「通知期」,表明台灣政府正在留出談判空間,必要時可能會做出調整。
南非於1997年與台灣斷絕官方關係,轉而和北京建交。台灣外交部週二表示,這一決定是在南非當局試圖降低台灣駐南非代表處的級別,並迫使代表處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Pretoria)遷至約翰內斯堡和開普敦之後做出的。
1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台灣官員表示,晶片限制措施旨在促使南非政府就台灣代表處搬遷事宜與台灣進行談判。國際危機組織(ICG)東北亞資深分析師楊晧暐(William Yang)形容,台灣對南非舉動的反應純粹是「自我防禦」,可能激發其他民主國家深化與台灣的供應鏈合作。
他說:「此舉甚至可能促使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深化與台灣的供應鏈合作。」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