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原本以為能獲得安定收入與穩定生活的人,卻在晚年意外陷入破產的案例,正逐漸增加當中。日本一名70歲前公務員,自認多年來走的都是「穩健的人生路」,然而一封寄來的催繳通知,在去年徹底改變了他的退休生活,最終導致申請破產,導火線竟是出乎意料的「家人債務」。
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分享真實案例,住在東京都的70歲男子佐佐木正志(化名)在退休之前,是在日本中央機關工作的國家公務員,年收入高達1500萬日圓(約317.1萬元新台幣),他相信,光靠年金加上退休金,晚年一定能過上安穩的生活,但在去年夏天,一切都變了。
當時他收到一封民間貸款業者寄來的掛號信,內容指出,正志作為兒子浩一(化名)的連帶保證人,必須代為償還債務,若延滯持續,將會採取法律手段。正志其實並不熟悉寄件人的名稱,但看到信中兒子的名字時,腦中突然閃過自己曾在某份文件的「保人」欄位上簽過名的模糊記憶。
浩一在數年前辭去工作自行創業,投入小型貿易相關事業。但受到新冠疫情衝擊,需求下滑、資金周轉惡化,業績始終低迷。為籌措資金,浩一向多家貸款業者借款,金額累積至數百萬日圓。因此當浩一現在無法償還借款時,身為保人的正志自然收到了催繳通知。
正志哭訴:「當初只是想支持兒子的未來,所以在文件上簽了名字。沒想到竟會以這樣的方式回到自己身上……」沒有選擇的正志,只得動用年金及部分退休金還債,但仍無法完全負擔,他自己的生活費與醫療費也逐漸出現困難。
最終在律師建議下,正志決定選擇申請個人破產。即便是領年金的人,只要有過度債務或因連帶保證造成的沉重負擔,仍可透過法律程序重建生活。後續法院裁定免責成立,破產程序完成,正志現在以簡樸的生活,重新調整人生路。
報導指出,這類「親子債務糾紛」或「保證人糾紛」在日本並不少見。這是因為日本普遍存在連帶保證制度,高齡者常在不自覺中,因子女的借款而背上沉重債務,儘管這樣的法律機制,是建立在日本社會的「家庭信任」前提之上,卻往往成為悲劇的導火線。
報導建議,要避免這種情況,在簽署保證契約前,必須養成向律師、專家等第三方諮詢的習慣,金融機構也應該要對高齡者加強詳細說明義務,政府機構也要向高齡者推廣預防金融糾紛發生的措施,才可降低這樣的風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