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美國製造有沒譜 ? 一雙新鞋最高恐漲35美元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川普大規模祭出對等關稅,導致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美國運動品龍頭Nike也因運動鞋的生產重地全在對等關稅亞洲重災區,包括越南、中國與印尼、柬埔寨等國家,預計在關稅重擊下,Nike正陷入困境,不僅面臨銷售放緩和利潤率壓力,一雙新鞋未來最高恐漲「35美元」。
對於Nike在亞洲的多處生產基地遭自家人關稅重擊,是否會響應川普政府的製造業回流政策。對此,經濟學家彼得·希夫 (Peter Schiff) 指出,Nike在短期內不會將生產線轉移回美國,因為在美國「建廠」的成本,將比關稅高出40%。
希夫指出,美國並不是Nike關注的唯一消費市場,在美國投資生產可能會降低其「在其他不徵收關稅的國家」的競爭力。而對於Nike這樣的公司來說,省下的錢並不足以抵銷將製造業務保留在海外所能產生的利潤。
根據《紐約郵報》與BBC報導,Nike股價在川普公布對等關稅後,股價應聲下跌14.44%,成為首波受害的美企代表。市場認為,未來Nike將難逃漲價命運,將轉嫁到美國本土消費者,但漲價幅度很難超過10%至15%,否則可能損及消費者需求。。
據了解,Nike每雙球鞋平均製造成本約為18美元,以Nike Air Force 1為例,售價115美元的鞋款若面臨46%關稅,將增加約8.28美元成本,當成本擴大至一個貨櫃8000雙鞋的規模時,對品牌整體營運將產生龐大壓力。
Nike2024年營收達510億美元、毛利率逾40%,但扣除營運與稅務支出後,淨利率僅約11%。Nike在上個月預測,截至5月的當前季度,收入將出現「中等兩位數百分比」下降。
川普關稅重擊東南亞 Nike成「最大苦主」
全球最大的運動鞋和運動服裝供應商Nike,其生產集中在亞洲地區、特別是越南,該品牌50%的鞋款和30%服飾在此製造,成為NIKE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因此,在川普宣布的大規模對等關稅政策中,亞洲成為重災區,Nike則成為大苦主。
分析師指出,在Nike的策略裡,自身並不擁有任何製造工廠,主要是透過「外包合約」至東南亞地區,包括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國等多家具低成本生產的工廠,以降低生產成本。根據公開數據顯示,Nike在全球33個國家擁有285家服裝供應工廠(截至2024財年)。這些工廠由68家獨立承包商運營,其中許多承包商管理多家工廠。
其中,越南工廠占服裝生產約28%,中國工廠占服裝生產約16%。至於柬埔寨工廠占服裝生產的15%,另外在泰國、印尼、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等地也有重要的服裝工廠,但具體數量較少。
數據顯示,Nike集團裡,美國市場為全球收入的核心、達近一半,中國則是營運最快的市場、佔全球收入約15-20%,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合計占約25-30%的收入,但未細分單一國家。至於日本也是亞洲重要市場,但銷售規模遠小於美國和中國,具體銷售數據未公開。
越南淪洗產地中心 歐美運動前三大品牌廠被帶衰
川普政府為了全面防堵中國透過東南亞來洗產地,對東南亞多國課徵重關稅,其中越南站第一排、遭課46%關稅。此消息在運動鞋行業是個噩耗,因為越南是全球多家運動鞋品牌廠的生產重鎮,包括美國品牌Nike、Under Armour、Deckers Outdoor,及德國Adidas、Puma,全都聚集在此。
分析師指出,川普對等關稅將對全球鞋類的生產供應鏈構成重大挑戰,這將導致運動鞋品牌商的成本上升、價格上調或利潤縮水,也不排除供應商將進行產地調整。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運動鞋品牌前三大,分別為Nike(市占35%)、Adidas(市占15%),Puma(市占7%)。
專家指出,Nike在越南有64家專門生產鞋類、約製造5成Nike運動鞋,其他則在印尼和中國,分別製造約27%和18%。至於Adidas的生產製造基地主要位於亞洲,越南約占其鞋類生產40%以上。越南為Puma運動鞋的第二大生產製造地、約占全球總量26%,僅次於中國28%。
據報導,身為川普對等關稅最大苦主的,越南面臨46%的關稅,導致Nike的成本大幅上升。為了應對關稅壓力,傳出Nike考慮將部分生產轉移至其他國家,例如印度、墨西哥或南美洲或非洲等國家,以降低對單一地區的依賴,但這些國家的製造基礎設施尚未完全成熟,恐無法立即承接大規模的鞋類生產,且供應鏈的重組通常需要18至24個月的時間,短期內也難以實現。
NIKE曾想用機器在美國製鞋 4年就中斷計畫
一直以來,Nike在嘗試將部分製造從中國、印尼和越南轉移回到北美,但最後只是證明了,美國品牌要擺脫靈活、低成本、依賴大量工人的合約製造商,困難度極高。據報導,因為美國的高人工成本,意味著美企必須以機器取代工人,這對運動鞋行業來說,出乎意料的難。
《華爾街日報》指出,川普將關稅視為促進美國製造業發展的一種方式,但Nike將生產從亞洲轉移出去的艱難歷程,卻是一個「警世故事」。
據報導,Nike早就想用機器在美國製鞋,擺脫完全依賴亞洲大型工廠和大量廉價、熟練的工人手工縫製布料、黏合鞋底的傳統製鞋模式。該公司在2015年起雄心壯志的投入數百萬美元,試圖在這個高度依賴人工的行業裡實現部分自動化。
Nike向曾幫助蘋果在德州建立了一座複雜的工廠來生產Mac Pro的美國製造商Flex尋求協助。Nike的目標是,到2023年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的生產基地製造數千萬雙的Nike運動鞋。儘管該工廠仍將擁有數千名工人,但將遠遠少於亞洲生產相同數量運動鞋所需的工人。
據參與該計畫的一些人稱,如果Nike計畫成功,將成為美國製造業的生產典範。
報導指出,這項努力很快就遇到了麻煩,因為機器人很難處理製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柔軟、黏糊和有彈性的零件,而鞋材也會根據溫度膨脹和收縮。在機器製鞋的過程中,沒有兩塊鞋底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這家工廠的生產從未達到原先設想的自動化水準。隨著製鞋量增加,工廠員工人數增加至5000人、約為最初計畫的2倍,人力成本也高於越南同樣規模的勞動力。
專家指出,鞋子與汽車或iPhone不同之處,款式幾乎持續不斷地在變化,人類工人可以適應這樣的挑戰,但對機器來說卻很困難。因此,到了2017年,Flex公司的投資者開始對不斷上升的成本感到不滿,開始質疑為什麼一家電子製造公司要涉足製鞋業務,最終,Flex和Nike在2019年初結束了這個計畫。
分析師指出,當時Nike看到可以以更少工人製鞋的時空背景是,中國的勞動成本上升,加上3D列印等製造技術取得進展。現今,在川普總統的新一輪關稅威脅下,有可能促使Nike等品牌重新思考要不要將製鞋業帶回美國,並再次嘗試產線自動化。
市場認為,Nike在美國進行機器製鞋還是有可能實現,只是過程不會輕鬆,需要足夠的資金和耐心和時間,畢竟上一次的經歷「確實讓人清醒」。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