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投資人重返避險資產,帶動市場熱度升溫。《金融時報》指出,全球金融市場正上演一場罕見的景象,黃金與股市竟同時狂歡,這些繁榮是有關聯的,但方式可能與你聽到的不同。
據報導,黃金的走勢宛如1979年通膨與地緣政治動盪推升避險需求;股市的狂熱則彷彿1999年,AI泡沫與科技樂觀情緒再現。但這兩個年代的經濟背景截然相反,如今卻能共舞,主要原因就是「流動性的湧入」,這有助於解釋黃金和股票價格之間的「新連結」。
多數分析指出,投資人買進黃金是為了避險政策不確定性,尤其是美國的政治與財政風險,但這種「一邊擁抱AI樂觀、一邊恐懼風險」的行為,反映出市場的巨大矛盾。況且,相較於便宜的股市避險工具(如看跌期權),黃金並非最直接的防禦手段。
實際上,這場「金股齊漲」的主因並非恐懼,而是流動性氾濫。自疫情以來,各國政府與央行推出的數兆美元刺激資金仍在市場中翻滾。
報導指出,購買黃金行動的中心,已從各國央行轉移到黃金ETF。今年,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在黃金需求中的佔比成長了9倍、達到近20%。今年第3季,黃金ETF流入黃金的資金量創歷史新高。
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的資金總額在疫情後暴增至7.5兆美元(約新台幣229.8兆元),比長期趨勢高出1.5兆美元(約新台幣45.9兆元)。名目利率仍低於名目GDP增速,使金融環境依舊寬鬆;而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反過來也意味著私人部門的盈餘充沛,資金正湧向各類資產。
流動性更受到投資人風險偏好的助推。美國家庭持股比例創高,投資者在政府與央行「聯手護盤」的心理下愈發大膽。只要市場動盪出現一絲跡象,投資人普遍相信國家會出手救市。這種信念壓低了風險溢酬,等於打開了流動性的閘門「下檔被保護、上檔無上限」。
同時,超金融化(Hyper-financialisation)也讓流動性更難收回。零手續費交易App與ETF等創新產品,讓散戶能輕易參與各類投資,資金被不斷導入市場各個角落;結果,黃金與股市這兩個理應反向的資產,如今卻被同一股流動性洪流推高。
在歷史上,黃金與股票這兩者的相關性幾乎為零,70年代金價飆升時、股市低迷;90年代網路泡沫時、金價反而下跌。但現在,它們卻在同一波資金浪潮中齊升。
與此同時,白銀、鉑金等非常規避險資產也在大漲,連高槓桿ETF、虧損科技股與低評級債券價格都同步上升,顯示資金並非流向避險,而是全面追逐報酬。
聯準會對這種「資產價格型通膨」似乎視而不見。但一旦消費者物價通膨再度升溫、迫使央行收緊政策,這場派對恐將驟然結束。屆時,那些以為黃金能避險的投資人,可能會發現黃金與AI股票一樣,跌得同樣快。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