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激進的對等關稅政策令人焦慮,提升美國陷入經濟成長停滯、物價上漲階段的風險,市場正擔憂「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 將捲土重來。《巴隆周刊》報導,分析師認為在此情境下,科技股、消費必需品和醫療保健股,將是3個引領風騷的潛在族群。
據報導,川普政府的進口關稅政策勢必推高許多消費性產品價格,並嚴重打擊消費者和企業信心,華爾街擔心「停滯性通膨」將會成為現實。
分析師指出,「停滯性通膨」指的是經濟成長停滯、通膨高漲,通常伴隨著高失業率,這對經濟來說是接近最糟的情況。雖然美國在過去幾年的物價和利率都居高不下,但尚未陷入停滯性通膨。
Ned Davis研究公司對「停滯性通膨」的定義為,國內生產毛額(GDP)低於趨勢,通膨率比趨勢至少高出 1個百分點。
《巴隆周刊》指出,「停滯性通膨」是華爾街最大的惡夢之一,但在歷史上相對少見,自1950年迄今只發生過10%。但一旦發生,股市通常很慘烈,平均年化報酬率為-4.3%,投資者難以應對。
一般在不景氣時,投資人通常會把資金配置在「防禦性」類股,例如公用事業和民生必需品,而景氣好時,則會關注能源、金融等「景氣循環股」。
但在「停滯性通膨」情境下,傳統投資邏輯被打破。Ned Davis發現,在過去50年之中,當爆發「停滯性通膨」時,市場表現最好的是科技股,其報酬率比大盤高4.9個百分點,其次是通訊服務比大盤高1.1個百分點,健康保健和消費必需品也跑贏大盤1個百分點。
《巴隆周刊》提醒,現今的科技股在「停滯性通膨」時期是否依舊鶴立雞群,尤其在科技股先前已經大漲一波之後,繼續維持突出的門檻已經拉高。目前標普500指數權重中,約30%是科技股,投資人需進一步思考科技股配置與風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