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產險業怒︰標準不同怎可比誰配合

2022/05/11 05:30

產險業者認為,產、壽險資產規模差距極大、防疫險保單銷售量天差地遠,且對再保險的依賴、理賠流程等均有極大不同,不能以同一套標準來檢視「誰比較配合」。(業者提供)

資產少、保單數多、理賠壓力大

〔記者李靚慧、王孟倫/台北報導〕壽險公會昨搶先表態受理「數位健康證明」,讓產險業頗不是滋味。產險業者認為,產、壽險資產規模差距極大、防疫險保單銷售量天差地遠,且對再保險的依賴、理賠流程等均有極大不同,不能以同一套標準來檢視「誰比較配合」。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昨親上火線,請各產險公司要依照誠信原則去面對保戶,就算是經營赤字,保戶還是會對這家公司有信心,業務也終究會回來;業者無奈地說,這種不訴諸於法理、卻訴諸道德綁架,很難令業界接受。

某公股背景的產險公司,早在五月初金控的風控會議中,就點名要求務必好好掌控理賠狀況,假如拖累金控,將怎麼對四十多萬的股東、投資人交代。

還有某民營產險高管批評,壽險業保單大多是住院日額或住院醫療,保戶申請理賠時,需要診斷證明書、醫療費用收據,還可至醫院調閱就醫紀錄,因此可參考數位健康證明;但產險公司多數保單是「確診補償」,只要確診就賠,「當然堅持依據強度更高的診斷證明來作為理賠依據」。

這名高管還強調,產險業的防疫險保單多達七百萬張,壽險業只是產險業的零頭;以一家金控旗下的產險公司,資本額三十億元、淨值僅七十億元,卻有近六十萬張防疫保單,只要理賠稍一放鬆,就得面臨增資的壓力。

另雖然防疫險再保市場緊繃,多數國內防疫險買不到再保、只能自留,但仍有部分產險公司將理賠壓力轉給再保承接;據透露,因國內防疫政策驟變、政策介入要求產險業變更保單條款的理賠原則,已讓再保險公司產生疑慮、甚至拒賠,這也會影響台灣的國際名聲。

某金控董座就直接下令產險負責人,主管機關的行政指導是一回事,自己務必要遵照公司與客戶的契約條款理賠,不能因政策改變,影響保單條款的執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