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史詩級暴漲!壽險業13兆不定時炸彈恐引爆(資料照)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新台幣匯率連2日出現驚人漲幅,史詩級暴漲背後,1場潛伏已久的風暴正悄然而至,報導指出,台幣暴漲主要是由壽險巨頭們,在恐慌中集體對沖美元部位,所引發的連鎖反應,然此,壽險業的惡夢才剛開始,在壽險公司4600億美元(約新台幣13.8兆)的貨幣錯配,就像不定時炸彈,正隨著美元貶值而引爆。
上週五在美元下挫、美債殖利率連續拉升,新台幣暴漲3.07%創史上年來最大單日漲幅,震撼外匯市場,但狂飆漲勢並不停歇,週一再接再厲,直接升破30元大關,觸及29.59元,創下2022年6月10以來新高,升1.474元,再度刷新史上最大漲幅。
華爾街見聞報導,此番暴漲表面上看似繁花似錦,例如在貿易談判樂觀預期的推動下,美國科技業或加大從台灣的半導體進口,推升了新台幣需求。然而實質上,這或許是壽險巨頭們在恐慌中集體對沖美元部位所引發的連鎖反應,眼下,一場潛伏已久的風暴或許正悄然而至。
報導指出,長期以來,壽險公司一直面臨著1個巨大的結構性配置。從2000年初開始,台灣貿易順差累積了大量美元外匯,佔台灣GDP的5%至7%,如何處理這些美元成為當務之急。而與此同時,壽險公司又面臨國內債券資產短缺的困境,規模難以繼續擴張,因此兩者一拍即合,台灣就這樣悄無聲息,成為全球固定收益市場中一個重要支撐力量。
截至今年1月,台灣外匯存底高達1.7兆美元(約新台幣51兆),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公債,這相當於GDP的200%以上,是台灣債券市場規模的5倍以上,壽險公司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具體來看,約有1兆美元掌握在私部門手中,其中7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1兆)具體持有在保險投資組合中。在巔峰時期,壽險公司每年購買超過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的美元資產,壽險業用新台幣發行保單,再拿這些錢投資海外美元資產,利潤十分可觀。
然而這種「依賴新台幣融資但持有美元資產」的策略,造成了巨大的貨幣錯配風險。外匯錯配程度超過其投資組合的40%,約4600億美元,光此1項就佔台灣GDP的60%以上。
這種錯配導致壽險業同時面臨3重風險:美元兌新台幣貶值導致資產價值下降、貨幣對沖成本高吞噬利潤、美債殖利率走高造成的資本損失。一旦美元貶值或美國利率上升,或導致整個產業出現巨額虧損,甚至會影響台灣金融市場的穩定。
報導進一步說明,由於台灣大量投資美元資產,因此其金融穩定面臨的最大風險實際上是美元疲軟,尤其是美元疲軟與美國高利率的疊加效應。
台灣壽險公司持有的多數債券是期限極長、結構複雜的美元計價債券,這使得美國利率變動與台灣金融體系高度連動,因此,美國利率上升,就會導致壽險公司遭遇巨額帳面虧損。
目前,多數長期高評級美元企業債的市場價格已經比面額低了10%到15%,套用到壽險業持有的7000億美元美債上,未實現虧損的規模可能等於甚至超過整個壽險業的資本金總額。
長期以來,央行是透過提供外匯交易來幫助壽險公司對沖風險,維持了表面上的穩定。
然而在當前情勢下,貿易摩擦不僅推高了美債殖利率,也讓央行在干預匯市時面臨更多外部壓力和限制,這也導致央行難以像過去那樣大手筆干預匯市,這也是上週五新台幣暴漲的關鍵原因之一。
此外,台灣的壽險公司雖然有對沖貨幣風險,但並非徹底。
目前仍有約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兆)的美元資產沒有保障,相當於台灣GDP的4分之1,因此若匯率波動劇烈,可能迅速吞噬保險業資本。
這些對沖工具大多數透過外匯遠期合約完成,即在未來1到3個月將美元換回新台幣。透過不斷滾動這些合約,試圖避免匯率變動造成損失。但這種操作是有代價的,遠期對沖的成本取決於雙方的短期利差,曾在聯準會激進升息期間高達年化5%以上。
部分對沖曾由央行提供支持,如今規模縮小至約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另外,還有約1000億美元對沖透過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NDF)完成,但這類工具用離岸美元結算,無法真正換回新台幣,遇到兌換壓力時幾乎無效。
展望後市,如果美元繼續疲軟,而央行無法有效干預,國內壽險業可能被迫進一步大規模對沖其美元部位,從而引發新台幣進一步升值的螺旋效應。
這不僅會損害台灣出口競爭力,更可能導致壽險業面臨嚴重的償債能力危機,而隨著美元進入可能的長期貶值通道,這場金融風暴或許只是全球金融重構的前奏。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