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鴻海聚焦離子阱技術 量子電腦發展路線曝光

2025/10/31 15:14

鴻海已能穩定捕捉多顆離子陣列並測量與操控。(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鴻海(2317)積極切入量子領域新賽道,旗下離子阱實驗室自2023年底啟用後,正加速推進量子硬體工程化,今日首度對外公開集團的量子電腦發展路線,明確採取「小而精」策略,鎖定離子阱架構,以高保真、長同調時間為核心優勢,預計明年完成第二代多區層狀離子阱,最快會在2027年打造出5至10位元的量子電腦原型。

鴻海2021年成立集團研究院,隔年設置離子阱實驗室,目標將製造強項導入量子工程。不同於超導晶片受限於製程精度,離子阱採帶電原子作為量子位元,具有位元一致性與長同調時間特性,能提供更高保真邏輯閘運算,適合早期通用量子架構布局。實驗室主任林俊達表示,量子硬體正處在百家爭鳴的階段,鴻海的發展路線並非盲目追求位元數軍備,而是優先專注於穩定性與工程成熟度。

目前國際離子阱領導者已在量子體積指標上長期領先IBM,帶動市場重新評估離子平台在規模化下的性能潛力。鴻海看好同位素一致、保真度高與耦合彈性,能讓離子阱具備工程優勢。林俊達說,「我們希望把量子物理的精密世界,轉化成可製造、可展示、可推廣的量子機」。離子阱將逐步從立體結構走向平面晶片,以利微光路、波導與腔體集成,複製半導體製造模式,降低校準負擔並提升製程重現性。

鴻海2023年起切入量子領域以來,已經完成第一代刀鋒型離子阱,鎖定提升精密加工、製造與組裝技術,明年完成的第二代離子阱則可望導入晶圓堆疊、精密雷射切割與加工製程。規劃2027年、2028年進一步聚焦晶片型離子阱設計、製造與測試,鎖定積體光學與光路整合、離子穿梭等先進技術,2029年則開發擴展架構,強化系統微型化與模組化等能力。

觀察量子產業現階段仍處多架構並存階段,超導、離子、中性原子、光子與半導體自旋各有業者展開佈局。谷歌(Google)與IBM在超導路線持續深化錯誤更正晶片;輝達(NVIDIA)則以CUDA-Q軟體層切入,並進行量子硬體投資。台灣「量子國家隊」則以17個計畫展開佈局,其中離子阱投入相對較少。林俊達強調,量子硬體不是三年短跑,而是十年工程賽道,早期應用會集中在教育測試、特定優化問題與材料化學模擬等場景,逐步擴展至更高算力需求。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