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前台灣遭點名,成俄羅斯石腦油(輕油)最大買家,引發國內外媒體關注。《路透》報導指出,台灣經濟部長龔明鑫說,台塑的確有買,經濟部也跟台塑溝通過,而廠商願意配合,「如果歐盟明年說不能買,它就不買」。
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台灣進口高達190萬噸的俄羅斯石腦油,總價值高達13億美元(約新台幣396億元),這與2022年全年僅57.4萬噸的進口量相比,平均每月進口量激增6倍。
《金融時報》指出,石腦油是台灣石化產業鏈的關鍵起點,用於生產塑膠、化纖,更是半導體製造中高階光阻劑等精密化學品的重要原料,這種對單一來源的極度依賴,正直接衝擊台灣的經濟韌性。
而台灣每年有95%的能源仰賴進口,俄羅斯已取代阿聯和印度,成為台灣石腦油最重要的供應商,更加劇這種結構性風險。
除了地緣政治風險,報導也點出,台灣企業的採購行為,也面臨國際壓力和潛在的制裁風險。
《路透》指出,雖然台灣國營企業已於2023年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但私人企業繼續進口俄羅斯石油卻沒有受到任何限制。
龔明鑫8日答詢時指出,俄烏衝突後,中油就停止進口俄羅斯輕油,台塑的確是有買,經濟部有去溝通,也問過歐盟的相關意見,台塑自認符合G7跟歐盟相關規範,在一定金額以下。
而民進黨立委郭國文追問,台塑此舉難道沒有道德、國安及經濟風險?龔明鑫則說,確定會符合G7、歐盟相關規範,「據了解,歐盟可能在明年會講說就不要再買」。
而龔明鑫也表示,台塑願意配合,「如果歐盟明年說不能買,它就不買」。《路透》報導表示,台塑是亞洲最大的石化原料石腦油進口商,透過公開市場招標購買石腦油。
台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ERF)國際事務主任孫興瑄呼籲,台灣「不應成為資助俄羅斯的戰爭機器」,且不能忽視對俄羅斯化石燃料日益依賴帶來的制裁和供應風險。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不應過度解讀台灣的採購行為。新歐亞戰略中心(New Eurasian Strategies Centre)負責人洛夫(John Lough)向《衛報》分析,這看起來更像是台灣石化產業的「機會主義」行為,趁制裁導致價格波動時購入成本相對較低的原料。
他認為,即使這些資金流入俄羅斯的口袋,也很難推論俄羅斯會因此在中國對台灣施壓時提供軍事援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