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博士開講》石百達:推動永續金融評鑑 應戒慎小心

2021/12/01 13:42

永續金融評鑑將於明年設立指標,石百達認為若只能用現狀來考慮這家公司二氧化碳排放的狀況,對於解決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僅幫助不大,甚至可能會讓我們的整個資源產生錯置,影響到我們產業發展。(記者胡志愷攝)

(石百達為台大財務金融系暨研究所教授,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經濟系博士)

Carbon Brief的副總編輯艾文斯(Simon Evans)有一個論點,他說從1850年,大概就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跟第二次工業革命之間,至今人類大概排放了約2.5兆噸的二氧化碳,大概也就是造成我們今天溫度上升1.2度的一個主因,在現實生活中看到有很多天災,如洪水、 乾旱、颶風、龍捲風等,同時平均每10年我們有關於天災方面的保險或經濟損失,大概以60%左右在增加。

人類應友善環境 珍惜資源

另一方面有些學者會覺得說,現在的溫度上升跟溫室氣體應該沒關係,反而跟太陽的活動、或者是所謂大自然週期性的緣故,不過因為我們是財金學者,這種科學問題我搞不懂,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是很願意去關注這樣的議題,我想大概是有主要幾個原因,第一,當我搞不清楚,究竟是不是因為溫室效應產生溫度上升,還是屬於自然現象,我們採取保守態度,再者,我想這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就是說我們人類從友善彼此到友善環境,友善動物,我認為我們在整個因應氣候變遷的過程當中,和推廣永續發展的時候,也提醒大家,要珍惜周邊的資源。

歐盟推碳邊境稅 台灣鋼鐵業影響大

歐洲是現在全世界對碳中和推動最積極的地區,我提幾個是可能跟台灣比較有關係的,第一個就是它所謂的碳憑證,碳憑證的價格大概1噸二氧化碳約50到60歐元,這個大概是現在碳捕捉成本的3分之2,捕捉1噸的二氧化碳,大概需要100美元。歐盟打算在2026年實施碳邊境稅,也就是說某些國家,如果本身對二氧化碳沒有課碳稅或碳費的話,商品要進口到歐盟時,基於公平競爭,會課一個碳邊境稅,這是在2026年正式實施。2023年起只要先揭露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好。等到2026年時,一開始也不會針對全面性的產業,大概是幾個比較容易產生二氧化碳的產業,譬如說鋼鐵、鋁、電力、水泥,還有肥料等。站在台灣的角度去思考,以碳捕捉價格計算,台灣1年約排放3億噸的二氧化碳,所以大概是300億美元,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台灣跟歐盟的經濟關係是如何,以目前來看,由於鋼鐵大約佔歐盟市場的3%,因此受到比較大影響的應該是鋼鐵產業,因此台灣必須持續去關注此議題。

歐盟永續分類標準

另外,歐盟的技術專家委員會有推出所謂的EU Taxonomy Regulation(歐盟永續分類標準)的分類標準,它大致上是針對7個產業,從6個構面,這6個構面包含氣候變化的減緩跟氣候變化的適應等,符合標準的同時,除了對某個構面有幫助,也不能對其他5個構面產生重大損害,而且你的整體經濟活動,必須遵守所謂的最低限度的社會與治理的保障,例如聯合國的工商企業與人權相關的指導原則,或者是國際勞工組織相關的理念,但是在推動EU Taxonomy Regulation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目的,如未來可能在財報中要揭露相關的資訊, 有一些專案融資,需要根據這個分類標準來揭露相關資訊,或者是要發行一些綠債,Green Fund綠色基金,綠色ETF等等,都要揭露相關的資訊。

在EU Taxonomy Regulation這部份,台灣也在今年初試著將它引進到國內,在引進的過程中,或許有幾個面向可以稍微思考,第一,歐盟做的是7個產業,台灣主要做3個產業:製造業、運輸倉儲業、不動產及建築業,歐盟裡面並沒有做到半導體業,因為歐盟半導體其實並不強,所以當兩個地區產業結構不相同的時候,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是不是要有適當的調整,第二,在推行的過程中,台灣準備好了沒,是不是已經有完整的資料,第三是我們有沒有準備好,隨著產業的變化,技術的跟進,是不是整個的標準也有跟進,那當然最重要的是台灣引進EU Taxonomy Regulation的時候,可能還是要堅持歐盟在推行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讓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對於資訊揭露上能夠更完整,方便彼此大家在做推進、永續經營的過程當中,可以有一個對話基礎。

石百達教授認為,台灣短期內的任務是要提出因應歐洲碳邊境稅的方案,並表示對於輸出歐洲的大宗產業,可以採取分期課稅的方式。(記者胡志愷攝)

淨零排放 台灣大挑戰

以推綠能來看,根據能源局的資料,我們推估用太陽能每天發一度電,大概需要0.8坪的土地,不考慮氣候的不穩定,或是供需之間的配合,台灣一年大概需要用電量是2710億度電的狀況下,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大概是20萬公頃,相當於我們台灣21%的平地面積,那這個還是用我們的平均來看,而且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發電來看只佔台灣3億噸裡面的45%而已,所以還有煉鋼以及水泥業的問題,甚至還有燃油等問題, 所以從綠能上來講,台灣是否能達到淨零排放,可能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分析,全世界如果要能做到淨零排放,還有45%需要新技術才可以克服。所以台灣在沒有新技術之下,我們想達到淨零排放的這個目標,恐怕是非常非常的困難。全世界從1850年到目前為止,排放量累積最多的國家為美國與中國。

中國為了因應它的經濟發展,燃煤電廠還會持續的蓋。台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全世界只佔0.8%,台灣要去思考,如何在整個善盡國際的義務,以及產業發展之間,尋求一個好的平衡點。

台灣如何推動淨零排放

另外,我們在珍惜資源這部分,雖然對淨零排放有幫助,但其實貢獻不大,數據顯示,2020年因為COVID-19的關係,人類很多活動受到限制,但我們總共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只有7%,所以若想透過節制人類的欲望及需求達到淨零排放,機率不大。

其次,對台灣來說要推展綠能達到淨零排放困難度很高。除了發電,台灣還有煉鋼、水泥業以及燃油車等問題必須解決,如同我之前所說的,國際能源署評估,以目前的人類的技術,市場機制下也沒辦法解決掉淨零排放的問題, 然而,金融業又可以做些什麼?首先,應該是好好的去發展私募基金,透過私募基金,研發更多能夠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新技術,將資金導引到這個部分,等到有更多新技術的時候,就要思考如何鼓勵大家使用新技術, 這時候可能就交由銀行授信,可以用鼓勵的方式,讓他們在貸款上面,可能有一些優惠,甚至在資本市場上面來講,鼓勵這些會採取新技術,降低他的籌資成本。我想這是一步步、慢慢進行的,金融市場現在有法人在推動一些綠色ETF之類的,但其實在不久前,金融市場上是建議大家去買金磚五國,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 ,這5個國家裡面有4個國家是列為我們1850年以來,10大排放二氧化碳的國家,就只有南非不是,以目前排放量來看,前5大包含了中國,俄羅斯、印度,之前都鼓勵我們去買這些國家的股票,現在突然推廣買ESG基金或ETF,可見資本市場裡面的推銷,其實是有一些議題性。

永續金融評鑑若規畫不慎 恐影響台灣產業發展

金管會想推動永續金融評鑑恐怕要非常謹慎,如果我們的永續金融評鑑裡面的設計,考慮的只是一個公司的現狀,而不是一個公司改變的狀況,或者採取新技術,對於解決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不僅幫助不大,甚至可能會讓我們的整個資源產生錯置,影響到我們產業發展。現在人類最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新技術,我們應該先想辦法把資源導引到全球,甚至台灣都能夠共同來參與、研發這個新技術,等到有這個新技術的時候,我們才開始回過頭來看如何讓需求新技術的公司,有一個更大的動機,願意去採取這項新技術,讓供給跟需求兩邊達成平衡後,這將會對整個淨零排放更加有幫助。

(記錄、攝影/記者胡志愷、李綺雯 策畫.訪談/記者歐祥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熱門影音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