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供應鏈轉移〉供應鏈再移轉 電子5哥乘新趨勢揚帆

2023/06/11 05:30

廣達今年首季存貨金額為1,696.03億元,相較於疫情前首季,僅多出12.07%,在電子五哥之中表現最佳。(資料照)

記者方韋傑/專題報導

2023年面對美中科技戰、全球通膨問題持續延燒,地緣政治緊張夾雜著總體經濟衰退等不利因素,電子產業迎來第4次全球供應鏈大轉移。儘管PC市況流年不利,伺服器出貨前景也由正轉負,但在AI、電動車、5G/6G等新產業趨勢推動下,電子五哥高舉新事業大旗,瞄準新利基型B2B、新剛性需求的基礎建設市場。

觀察全球電子產業發展歷程,不難察覺與半導體產業密不可分。眾所周知的是,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當地成為世界電子產品製造重鎮之後,平均約每20年就會發生一次常態性的價值鏈轉移,過程中也迎來革命性的技術創新,或是出現產品層面的重大轉變,半導體產業正是在1970年走向垂直整合製造(IDM)的模式,而在往後的20年,英業達(2356)、鴻海(2317)、宏碁(2353)、台積電(2330)、聯電(2303)、華碩(2357)、仁寶(2324)、微星(2377)、廣達(2382)等現今仍為全球產業巨頭的台廠相繼應運而生。

3次電子產業遷移 形成電子五強鼎立

1990年起,設計與代工分頭進行的電子產業型態逐漸發展成型,半導體產業鏈遷移到台灣與韓國,形成第2次電子產業遷移;在2000年發生的第3次電子產業遷移,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國家與歐美日等已發展國家,著手將低技術性、勞力密集型產業遷移至發展中國家,而緯創(3231)、和碩(4938)也分別從宏碁(2353)、華碩(2357)拆分而出,電子五哥五強鼎立的局面就此展開,並持續在此次電子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 - 中國建立產線。

但在2018年,距離上次電子產業遷移還距離不到20年的時間,中國的人口紅利隨著不斷升高的勞動成本、美中貿易戰等因素而消失,電子產業製造據點開始轉往越南、印度等低成本國家轉移,連同泰國、印尼等地也逐漸形成產業聚落,在疫情爆發、美中科技戰接著開打的情況下,加速演變成第4次的電子產業大遷移。總體來看,遷移的產業鏈也從低價值的消費性電子,擴大至車用、伺服器等產品,也從下游組裝、封測產業蔓延至上游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智慧財產(IP)與設計等利基型產業鏈。

中國世界工廠成泡影 台廠供應鏈洞燭機先

市場認為,第4次電子產業遷移夾雜著明顯的政治因素,又發生在全球經濟衰退之際,對中國造成的衝擊最大。過去世界工廠的美名已成泡影,而台廠供應鏈洞燭機先,除了挾著半導體產業優勢,近年更持續放大先進新興產品的市場滲透程度,進一步擴大對全球科技發展的影響力,在未來趨勢的發展洪流之中,明顯較紅色供應鏈擁有更多話語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