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北京雙重困境:無法藉企業出海和增加內需解決產能過剩

2025/07/27 17:55

香港學者表示,中企無法靠海外市場,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法新社資料照)

陳麗珠/核稿編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由於中國內需疲軟、通縮壓力揮之不去,促使中國企業近年來紛紛走向海外,一方面是為了開拓市場,另一方面則是想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卻引發各國批評中企低價傾銷。對此,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鄧希煒直言,中企出海無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並指儘管中國官員和學者都呼籲,必須透過增加內需來解決產能過剩,卻始終無法達到目標。

鄧希煒近日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表示,現在中國國內有一句話很有名,那就是「不出海就出局」。原因應該有2個:一個是內部經濟競爭太激烈了,就是中文字「卷」,很多企業家,民營企業家在國內賺錢越來越難;第二個就是外部因素,當然就是跟關稅戰有關,很多民營企業家一直以來都是靠出口賺錢,出口到美國的業務現在受到關稅壓力,明顯少了很多訂單, 有一些是被美國買家逼着「出海」去東南亞和墨西哥等。

鄧希煒指出,中國的經濟一直都有產能過剩的情況,以前的產能過剩可能是中國企業製造很多家用產品,家電或者是一些大家都很喜歡很廉價的產品。現在產能過剩可能是涉及到很多西方國家,已開發國家的一些核心科技領域,核心競爭優勢的一些產業,所以對他們來說是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整個經濟生態環境,還有他們的競爭優勢。

所以現在中國的產能過剩若希望通過出口解決,將會遇到很大的抵抗。例如美國現在打關稅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產能過剩,包括太陽能,新能源車,直接影響到他們當地企業的利潤,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核心競爭優勢。

此外,針對《德國之聲》提問,儘管中國領導層和學者都呼籲,中國需透過增加內需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卻始終無法達到目標,鄧希煒坦言,中國中央政府講需要以消費帶動經濟發展,已經講了20年 了,不過在它的產業政策、經濟政策也好,很多時候都是著重供應側方面,很少提到怎麼刺激消費。他認為,這可能是北京當局一直自認經濟成功所帶來的一種政策迷思。

鄧希煒指出,儘管今年年初已經看到很多政府公告,或者是中央領導人出來說,今年要著重推動消費,但推動消費不是那麼簡單的,民眾要覺得自己還有錢才會消費。 

他說,民眾不願消費的原因,首先是過去幾年可能是房地產的下滑,或是就業市場沒有以前那麼火,所以工資也沒有漲得那麼多,很多民眾就為了準備未來生活,可能儲蓄就多了很多,消費減少。 

 第二就是因為現在出現產能過剩、過度競爭,導致可能出現通縮的情況。通縮就是今天消費,但預期可能明天的產品更便宜,因此就想等到明天才消費,而到了明天,就預期後天的價格還會更便宜,所以就出現許多人開始擔心,在熱烈討論的:中國是不是會出現日本1990年代初期出現的那個消失的10年,消失的30年的情況。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