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新能源汽車業正掀起一股「反內捲」浪潮,比亞迪、吉利、長安等車企高層紛紛跳出來表態拒絕內捲式惡性競爭。近日,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指出,中國出售3千萬輛汽車的利潤還不如日本豐田汽車(TOYOTA)一家企業的汽車利潤,該話題在中國網路登上熱搜。
中媒《快科技》報導,黃奇帆在2025貝殼財經年會上指出,中國汽車製造照理說是製造業中效益相對較高的,今年截至6月產值利潤率僅5%,3千萬輛汽車賣出的利潤不如日本豐田汽車。黃奇帆稱,「它900萬輛汽車比我們3千萬輛的效益還高」。
報導指出,中國前七大車企2024年淨利總和約8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3234億元),而豐田2024會計年度淨利高達2374億人民幣(約新台幣9596億元),約是前者的3倍。更驚人的是,2025會計年度豐田利潤達2377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9608億元),而中國上市車企總利潤僅85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436億元)。這意味著,中國3000多萬輛汽車的利潤總和確實不及豐田900多萬輛的利潤。
據中國汽車領域新媒體平台DearAuto統計,中國18家上市車企中,13家實現盈利的企業2024年淨利潤總和僅1226.77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959億元)。若算上虧損的5家車企,中國上市車企淨利還要減少332億元(約新台幣1342億元),整個中國上市車企總利潤不到900億(約新台幣3638億元),僅為豐田年利潤的40%不到。
相較之下,豐田的優勢在於全球布局平均,且對高階市場掌握得宜,其每輛車的獲利約13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53萬元),是中國品牌的7倍以上。即使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仍能靠北美、東南亞等地維持高獲利。在技術與管理層面,豐田的付款週期僅有54天,相較之下,中國車廠普遍需時170到275天,這樣的供應鏈效率差距直接衝擊現金流表現。
報導指出,中國汽車產業正處於「大而不強」的轉型陣痛期。短期需解決產能過剩及惡性競爭,長期要培養技術溢價能力。當中國車企能像豐田一樣,在全球市場賣出「價值」而非「價格」時,利潤困局才能真正破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