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競爭引發通貨緊縮 北京要出手整頓了

2025/07/10 11:19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法新社資料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法新社資料照)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本週公佈的通膨數據顯示,該國延燒最久的通貨緊縮正在不受控制的持續下去,中國當局近日也強力批評企業和地方政府助長產能過剩,並導致物價下跌,將通貨緊縮危機怪罪給製造商之間的價格戰。

《金融時報》報導,自2022年9月以來,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一直深陷通縮泥沼,這對於習慣依靠製造業和出口拉動經濟成長的政策制定者構成了挑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其他主要官員近期接連在官媒、黨媒的報導中抨擊產業的價格惡性競爭。這些言論表明北京愈來愈擔心,工業生產激增,加上國內消費需求的疲軟,正導致價格競相下跌,進一步加劇通貨緊縮,並加劇與中國最大貿易夥伴的緊張關係。

週三(9日)公佈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6月PPI漲幅連續第33個月為負,這是中國幾十年來持續最久的1次負成長。產能過剩對於中國來說一直是1個敏感問題,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試圖消除外界對於其產業政策導致市場充斥人為低價產品的不滿。

但根據中國官媒1篇標題為「整治這一內卷問題!」的文章報導,中國工信部部長李樂成上週向競爭激烈的太陽能電池板產業喊話,要求高層「治理產業低價無序競爭」。習近平上週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時也稱,必須規範企業無序價格競爭。

官方日益高漲的擔憂也讓各界猜測,北京可能將啟動新1輪的干預行動,以控制價格並削減產能。這也看出中國政策制定者立場明顯的轉變,習近平去年在巴黎會見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時堅稱,中國根本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黨報《求是》上週坦言,「產能過剩」是1個問題。該雜誌稱,宏觀層面的供需失衡主要表現為部份產業需求疲軟和產能過剩,這迫使現有企業在有限的市場空間內競爭求生存。

經濟學家預估,中國政府可能會在近期要求企業削減產能,或是關閉那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工廠。花旗分析師表示,政府也可能收緊環境、其他監管標準或是利用槓桿限制等金融工具,迫使低階或實力較弱的業者退出市場。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