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LTN經濟通》中國稀土虛張聲勢?來源多從這小國

2025/07/03 07:16

緬甸克欽邦,工人在一座稀土礦場工作。(資料照,路透)

中國重稀土 57%自緬甸進口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稀土是電動車、國防與電子業等高科技產業的關鍵材料,而中國在「稀土精煉」與加工環節的全球市佔率,高達90%,佔據絕對主導地位。2025年中美關稅戰中,中國更把稀土作為貿易武器。

《路透》6月12日報導,據4名知情人士透露,一支由中國支持的民兵組織正在保護緬甸東部的新稀土礦區。這是北京方面正採取行動,確保對這些礦產的控制權,並將其作為與華盛頓進行貿易戰的籌碼。控制該處礦場的民兵組織為「瓦邦聯合軍」(United Wa State Army, UWSA),是撣邦地區最主要的民間武裝力量之一,該組織同時也掌握了全球最大的1座錫礦場,且該組織向來與中國勢力在商業以及軍事領域有密切關聯。

中國幾乎壟斷了重稀土的加工,這些重稀土被用來製造推動風力發電機、醫療設備和電動車等重要產品的磁鐵。但中國本身對緬甸出產的稀土金屬和氧化物高度依賴,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近一半的進口重稀土來自戰火連連的緬甸。

據2名在當地礦場工作的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礦工已經開始在緬甸東部撣邦的山區開採新的礦床。消息人士稱,至少有100人輪班晝夜作業,開挖山坡並使用化學品提取礦物。另有2名當地居民表示,他們目睹卡車將礦物運出礦區,從孟薩(Mong Hsat)和孟雲(Mong Yun)兩地之間的礦場,駛向約200公里外的中國邊境。

稀土被譽為現代工業的「工業黃金」,是電動車、風力發電、智慧手機與軍事裝備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稀土加工與出口國,長年以壟斷地位主導全球市場。但鮮為人知的是,支撐中國稀土帝國的背後,有著對緬甸重稀土日益加深的依賴。這層供應鏈結構,雖令中國強化在先進科技戰中的話語權,卻同時埋下隱憂。

中國稀土帝國的隱性弱點——供應鏈依賴與地緣風險。(示意圖,路透)

重稀土的鏑(Dy)和鋱(Tb) 主要產自中國和緬甸

據《CNBC》報導,近年來中國自身也開始依賴一個意想不到的供應來源「緬甸」,使得這個經濟規模較小且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成為中國主導全球稀土供應的關鍵。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關鍵礦物安全計畫主任巴斯卡蘭(Gracelin Baskaran)表示,去年緬甸佔中國稀土進口總量的57%。巴斯卡蘭補充,緬甸進口的稀土元素中「重稀土元素」含量也特別高,而這些元素在地殼中的存量通常較低,這提升了他們的價值和稀缺性。

巴斯卡蘭指出,緬甸的生產顯著增強了中國的主導地位,實際上協助北京壟斷了全球重稀土供應鏈,以及他目前掌握的大部份影響力。這種動態已形成一條供應鏈,開採集中在緬甸,下游加工則主要在中國進行。

特別是被稱作重稀土的鏑(Dy)和鋱(Tb),主要集中在中國和緬甸,它們最重要的用途是被用來製造用於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等的永久磁鐵。緬甸產出的稀土多半被中國企業買走。由於緬甸缺乏礦產的精煉技術,而中國則大量加工礦產資源並出口至第三國,兩國在稀土礦方面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係。

緬甸克欽邦與撣邦的礦山,儘管多屬非法或半非法性質,卻因含稀土品位高、開採成本低,成為中國企業與民兵武裝競逐的目標。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緬甸對中稀土出口在2018年大幅回升,到2023年達到近4.2萬噸的高峰,緬甸自身已躍居全球第三大稀土原礦出產國,僅次於中國與美國。

緬甸在今年3月發生強震,連鄰國中國、泰國都有明顯震感,軍政府隨即宣布多地進入緊急狀態,並罕見地向國際社會求援。中國不僅第一時間宣布捐出1億元人民幣進行緊急援助,更派遣人力與物資進駐災區協助救援。對於北京當局為何如此急切全力支援,外界普遍認為,其背後並非單純基於人道考量,更多是出於戰略經濟利益。

中國自身擁有稀土加工與提煉技術優勢,但部分關鍵原料嚴重依賴緬甸進口,加上緬甸礦區多位於局勢動盪、武裝割據地區,稍有變化就可能衝擊中國稀土供應穩定。正因如此,分析普遍認為,地震發生後北京當局火速出手,不僅是展現對緬甸軍政府的支持,更是確保自家稀土供應鏈不致中斷的一環,凸顯「礦產外交」在中國對外政策中的重要角色。

緬甸克欽邦一處稀土礦場景象。(資料照,路透)

緬甸政情動盪不安 供應鏈不穩

然而,中國稀土帝國的隱性弱點——供應鏈依賴與地緣風險。中國對緬甸稀土資源的高度依賴,暴露出其供應鏈的結構性脆弱。自2021年緬甸軍方政變以來,當地局勢持續動盪,武裝衝突頻繁、地區控制權更替不斷,對礦區生產的穩定性構成直接威脅。

2024年11月,由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 KIA)領導的緬甸反抗軍,攻佔了該國境內兩大重要稀土開採區——Chipwi與Tsawlaw。這些礦區原本由緬甸軍方的邊境警衛部隊掌控,卻落入叛軍手中,將影響全球稀土供應。由於中國高度依賴緬甸稀土,相關資源大量出口至中國進行加工,若礦區局勢持續不穩,將對電動車、半導體及其他仰賴中國稀土的產業帶來供應鏈中斷風險。

克欽獨立軍關閉其控制的中緬邊境通道,停止向中國出口珍貴的稀土資源,此舉被認為是對中國當時關閉邊境措施的回應。這造成中國多家稀土加工企業短期斷料,據中國稀土協會數據,中國重稀土煉廠平均僅備有2至3個月庫存,緬甸供應中斷迅速波及下游高科技製造。

此外,2025年3月緬甸發生強震,克欽邦多座礦場設施受損,重稀土出口量驟降4成,再次揭示中國對緬甸依賴的結構性風險。部分中國稀土加工企業已開始尋求來自馬來西亞、越南甚至非洲的替代資源,但短期內緬甸仍是不可或缺的供應來源。美國、歐盟、日本等國也高度關注緬甸局勢,視稀土供應為科技自主戰略的重要一環。

部分中國戰略學者強調,對緬甸的依賴雖具風險,卻也是中國維持地緣影響力的手段之一。透過稀土利益綁樁,北京能在東南亞複雜局勢中維持相對優勢,避免西方勢力全面滲透緬甸內部。但此策略同時牽動更多環保、人權、區域穩定等議題,進一步考驗中國政策彈性。

中國在「稀土精煉」與加工環節的全球市佔率,高達90%。(示意圖,路透)

稀土開採伴隨嚴重環境污染

隨著全球對供應鏈韌性與關鍵原料安全的重視升高,亞洲各國紛紛加碼投資稀土產業,意圖打破市場過度依賴中國的局面。近年,越南宣布將與日本、南韓合作開發北部稀土礦區,預計產量可望占全球總供應量逾5%,有望成為亞太新興的稀土供應樞紐。

馬來西亞方面,儘管因應環保爭議,對新設礦場的審查標準趨嚴,但現有的稀土加工能力仍具有全球戰略價值。澳洲則透過技術優勢與穩定的法治環境,成功吸引來自美國、日本與歐盟的大規模投資,正逐步打造一套足以抗衡中國的稀土供應鏈。另一方面,印度也正加速國內稀土探勘作業,將投入350億至500億盧比,啟動印度本土稀土增產計劃

然而,供應多元化雖有助減少單一市場風險,卻也加劇區域競爭與地緣政治角力。專家分析認為,若緬甸持續陷入內部衝突與政局不穩,外資勢必加快轉向其他新興市場,全球稀土版圖將面臨重新洗牌。對中國而言,如何在維持地緣影響力的同時,降低供應鏈風險、強化科技自主,將是未來政策面臨的重大挑戰。

另外,《德國之聲》報導,稀土開採伴隨嚴重環境污染。許多礦區採用大量酸銨溶液滲入土壤與水源,導致農田荒廢、飲水污染,當地居民健康受損。克欽邦多個村莊因污染被迫遷村,部分地區民眾因反對礦場擴張爆發抗議。中國企業與民兵武裝的利益結合,加劇地方治理困難,也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在緬投資模式的質疑。

根據人權觀察組織的報告,緬甸礦區周邊地區罹患皮膚病、呼吸道疾病的比率遠高於全國平均,部分河流重金屬含量超標數十倍。儘管緬甸軍政府與中國企業簽署合作協議,承諾加強環境治理,實際執行效果有限,相關問題反覆爆發。

中國稀土供應鏈的表面強勢背後,藏有對外部高風險地區的深度依賴,尤其是緬甸這類地緣不穩、治理薄弱的供應源。隨著國際科技競爭加劇與環保意識提升,這層依賴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地緣政治與國際聲譽的綜合挑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