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郭智輝接受本報專訪透露,政府攜手產業界,規劃每年投入約百億元,向有意朝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深耕的海外學子招手。(記者羅沛德攝)
政府補貼學雜費、廠商負擔生活費 每年培育2.5萬名人才
記者廖家寧、林菁樺/專訪
台灣要成為科技業人才搖籃!經濟部長郭智輝接受本報專訪透露,政府攜手產業界,規劃每年投入約百億元,向有意朝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深耕的海外學子招手,由政府補貼學雜費、廠商負擔生活費,一年盼培育約二.五萬名人才。
郭智輝指出,台美在科技等產業關係密切,許多高階工程師來自美國頂尖大學,但台灣要建立未來優勢,擬由政府和半導體大廠「全包」學生的學雜費、生活費等,藉此吸引世界各地的菁英,願意到台灣求學。
他透露,政府初步規劃要吸引三階段學子,包括高中畢業、大學已就讀兩年與來台念兩年碩士等。他說,這三類學子的技術、研發等專長領域不同,規劃都是來台求學兩年,由半導體大廠補助每月二.五萬到三萬元的生活費,政府則補貼全額學雜費;但三類學子畢業後須在台服務四年,類似公費生制度。
規劃3類學子就讀2年 畢業後須在台服務4年
中央規劃由教育部向海外學子招生,經濟部協助與廠商配對;過去計畫主要補充傳產人力,但近年高科技大廠缺才嚴重,因此升級加入高科技業,以半導體廠的財力可負擔海外學生兩年全額生活費,但傳產可能由政府、業者各吸收一年生活費。
郭智輝強調,培育國家、企業所需人才是重要措施,而越是高技術、高精密複雜的工作,「經驗就非常重要」。他以聞名海內外的十八摺黃金比例小籠包為例,就是經驗累積才知道要做十八摺,半導體要解決良率問題不是靠SOP,而是仰賴人才。
他表示,海外學生、僑外生未來即使不在台灣服務,回到其國家後也能在我國設置「境外關內」的海外產業區發揮所長,且曾有與台灣文化交流的經驗,更能協助台商管理當地台廠、解決溝通障礙。
爭取科技大廠來台投資 引進至少5成海外人才
除延攬海外學子外,經濟部也同步與科技大廠溝通,來台投資要引進至少五成比率的海外高階管理人才、資深工程師。郭智輝舉例,某國際科技大廠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要招聘一千名人才,但「科技業最怕就是人力不穩」,為避免業內挖角打亂國內產業生態平衡,經濟部與業者談妥,該公司至少要從海外帶五百人來台灣服務,避免與我國人力排擠。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