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週報-時事求是〉半導體發展的政商糾結

2022/12/12 05:30

台積電在美國投資400億美元大擴廠,聚焦了政商界目光。當美歐日以補助、獎勵措施來拉攏,台積電會為審慎地思考至各國設廠的優劣。(彭博)台積電在美國投資400億美元大擴廠,聚焦了政商界目光。當美歐日以補助、獎勵措施來拉攏,台積電會為審慎地思考至各國設廠的優劣。(彭博)

■魏錫賓

台積電大張旗鼓地在美國大擴廠,四百億美元的巨額投資,以及背後的象徵意義,聚焦了政商界目光,直接將微笑曲線底部的製造廠,打造成高懸於山頂上的聖杯。想要將台積電納入國境的各國政府一時奇招盡出,既牽動地緣政治的敏感神經,也將一新國際企業經營者的策略視野。

各國獎勵在地化 台積電不得不接近市場

雖然明年景氣暗淡,不過目前的台積電前方烏雲有限,往後瞧,追兵還有一些距離,只是與自己的競爭始終不能停步。在台灣的先進製程雖依計畫繼續前推,3、2、1奈米都畫在量產路線圖上,可是必須面對土地、水電及人力有限的壓力,而當合適的資源用盡,終會面臨邊際成本陡然大增的窘境,擴廠規模終有其極限;「護國神山」其實「四面楚歌」,在豪奪國際市場之餘,依然要不斷掃除建廠的路障。海外設廠的佈局,應該早就一直在經營者的腦海中盤算著。

當美、歐、日以補助、獎勵措施來迎,自豪是以「先進技術、卓越製造、客戶信任」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台積電,自必更為審慎地思考至各國設廠的優劣,以緩和地緣政治的壓力,並考量市場對其產品、服務的需求,深化客戶的信任。

接近市場本就是企業廠址選擇的重大因素,不只財務面,遠程發展計畫也應計入。美國的晶片法案是為繼續領導科學與創新,且為重建美國製造的一環,也是基於其國安的考量,自是美國本位;其他國家的補助計畫也一樣,莫不出於其國家利益。然而,台積電6、70%的銷售額是在美國,想要在海外擴廠的台積電,若不去美國,要去那裡?當需求繼續擴大、各國都期望在地化,分散投資或許是台積電不得不做的安排。

台積電擴大規模 海外設廠是必然的

對美國有利,對台灣是否不利?對台積電又是如何?台積電海外設廠,若保留研發與最先進製造在台灣,且不影響台灣的擴廠計畫,則只是國內大企業的再發展,是擴大規模所必須,國際上有太多例子,「去台化」只是無稽之談;至於成本提高可能衝擊獲利,對於台灣第一名的國際公司來說,台積電應該不必我們為其擔心太多。

成功的企業不會只有埋頭苦幹,何時擴廠、如何擴廠、在那裡擴廠,都是經營上的重大決策,在審度自身條件、競爭者動向、供應商與需求者的態度後,也會評估外在環境,將經濟、社會、文化及政治等各層面影響因素,都納入長程的計畫中。各國近幾年發展半導體的國安考量,應給大型企業都上了一課。

人才、水電過度集中 台灣有無足夠因應能力

外國政府擔心晶片供應的風險,但焦慮的不僅是外國政府。以台灣的水電、人力限制,台積電的最適規模為何?當國內大部分新科技人才、水電都被台積電吸收,風險是否過度集中?萬一產業生變,是否有足夠的因應能力?美國正在思考逆轉製造業過去的「去美化」,而台積電既已啟動海外大擴產計畫,台灣政府要回答的問題更不簡單。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