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金融機構要有多大?

2022/11/28 05:30

國際清算銀行從績效與市場條件等方面進行研究,認為是不一定需要大銀行,尤其是在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路透)

■魏錫賓

每次選舉結果,都會造成權力的移轉與重組;在經濟層面,合縱連橫的策略與行動,則時時影響著競爭的強度。金控併不併?如何併?政策很清楚;可是,什麼叫銀行家數過多?金融機構規模擴大的目的是什麼?一直很模糊。

金管會在2018年底修正「金融控股公司投資管理辦法」、「銀行法第74條第4項規定解釋令」及「金融控股公司或銀行投資金融控股公司、銀行、保險公司及證券商應遵行事項」等,透過降低投資金融機構門檻、提供先參股再洽談併購之選項,為非合意併購開路,並提供資本計提等誘因,以觸發市場機制,希望促進金融機構整併。

僅兩件合併案 金融機構規模仍倍增

然而,公民金控各有考量,鼓勵合併的金管會仍有決定力,而銀行家們更為精打細算,等待市場良機才會進場;因此,不僅過去10年實際的金融合併案件相當有限,修法後這幾年來,也僅有2021年6月台新金併保德信人壽、2022年11月富邦金併日盛金。

雖然很少合併案,金融機構規模仍隨著經濟成長自然擴大。金管會統計2010年我國金融機構(主要為銀行與保險業)總資產約新台幣47兆元,2021年已接近94兆元,大約是增加了一倍;而根據中央銀行統計,本國銀行在2021年底的資產總額約新台幣60兆元,疫情前的2019年底為52兆元左右,10年前,2010年為33兆元,也成長接近一倍。

不過,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的統計,2021年底全球前12大銀行的總資產均超過2兆美元,若台灣所有本國銀行合併,約僅可站上百大銀行排行榜的13名。擴大銀行或金融機構規模,因此被支持者視為國內金融業站上國際舞台的先決條件。

銀行大到不能倒 風險恐更大

從全球產業發展觀察,國內規模大的公司,不一定就有與國際競爭的能力,而隱形冠軍從利基出發,也能奪下世界冠軍。銀行業性質雖然與一般產業不同,在資本適足、放款比例等各種監理條件的限制下,足夠的規模確是做大生意的重要基礎;然而,在2008、09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歐美顯現了「大到不能倒」的問題,已說明銀行規模過大造成的風險,也將更難掌控,而大也不與績效劃上等號。大或小各有優劣,因此,鼓勵大銀行的誕生,不僅要考量金融業的發展,也是經濟發展方向的重要決策。國際清算銀行(BIS)在2012年就發表過一篇論文「我們需要大銀行嗎?」,從績效與市場條件等進行研究,結論是不一定要,尤其是在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銀行過多雖仍是銀行家口中常見的辭彙,但過去幾年有限的合併案,多少已為現實上結構重組的必要性與急迫性做了說明。

我們需要大銀行嗎? 金控併不併讓市場決定

銀行家數會一直成為話題,我們需要大銀行嗎?也會有不同意見,不過,既然法規容許,則不要加太多枷鎖,讓市場決定,不為併而併,或為不併而不併;金控併不併,也就不那麼為難了。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