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央行5大理由說明 台灣不會染上「荷蘭病」

2021/03/19 20:10

央行觀察台灣總體經濟情勢與當年的「荷蘭病」現象,無論是起因或病症都不相似。圖為央行總裁楊金龍(資料照)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去年台幣急升,傳產出口下滑,有央行理事在理監事會議上提醒,台灣恐染上「荷蘭病」,引發外界討論。中央銀行最新報告指出,荷蘭病起因有其時代背景,央行列舉五大理由,說明台灣總體經濟情勢與當年荷蘭病起因與病症都不同,央行並表示,匯率政策有其局限性,建議傳統產業持續高值化、數位轉型以及多元生產佈局,提升競爭力,或可降低「荷蘭病」疑慮。

荷蘭病一詞由1977年經濟學人提出,1970-1980年代初期,荷蘭因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貿易順差,累積大量外匯,卻也因荷蘭盾實質匯率大幅升值,導致國內其他產業出口競爭力下降、加速去工業化,經濟學人在1977年將荷蘭面臨問題稱之為「荷蘭病」。

央行觀察台灣總體經濟情勢與當年的「荷蘭病」現象,無論是起因或病症都不相似,央行指出,荷蘭當初大力開採天然氣資源,雖帶來短期繁榮,卻造成製造業工資上漲、就業減少以及荷蘭並大幅升值等問題,且當時正值二戰後,荷蘭政府積極引進社會服務政策、造成社福支出大幅增加,更近一步加重荷蘭病症狀。

但是去年台灣台灣電子資通訊業出口暢旺,而傳產業出口衰退,主要受國際需求因素影響。且長期而言,台灣傳產與電子資通訊產品,兩者出口年增率走勢多同向,且傳產業附加價值率與全球市占率亦趨升, 顯示產業出口兩極化表現應為短期現象。

另外,去年台灣傳產製造業就業及薪資多下滑,這是反映勞動需求減少,與荷蘭病工資上漲症狀不同;至於2019年以來新台幣升值,除反映台灣經濟基本面佳外,也與全球疫情、QE 外溢效果等因素有關。

最後台灣天然資源貧乏,非原物料出口國,且政府遵循財政紀律,與當年荷蘭受天然氣出口收入增加或社福支出增 加影響政府收支穩定性情況全然不同。

央行重申,匯率政策有其局限性,例如電子資通訊產品出口亮麗,而傳產出口表現不佳,不同產業在出口及籌資條件的表現 兩極,匯率只有一個不能令所有產業或廠商滿意。但央行一直致力維持新台幣匯率穩定,此將有利於進出口廠商對外報價與營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