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峰/核稿編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香港《南華早報》報導,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公司(Oxford Economics)亞洲經濟主管盧姿蕙表示,北京當局雖然加強打擊惡性低品質價格競爭(內卷化),但不太可能獲得如2015年供給側改革相同強度的成果,因為中國缺乏削減產能或刺激消費的決心。
盧姿蕙在1份報告中表示,投資人迅速將最近和之前的中央財經委員會(CCFEA)會議做比較,認為最近這場會議成為轉折點,並引發外界對(北京當局將推動)更全面供給側運動的希望。但該報告說:「這樣的預期是錯誤的,解決中國供需失衡問題的路徑看起來不如過去那樣的筆直。」
報告說,CCFEA在7月1日的會議預測,價格將會再上漲,因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藉此機會批評價格競爭是1種「破壞性折扣」和「不具生產性結果」的手段。
報告說,在當前環境下,削減產能和實施有意義的刺激需求,將更難實現。
面對眾多產業產能過剩和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許多中國公司陷入了惡性降價漩渦(內卷),不僅導致利潤損失,還威脅到未來的業務。
但報告說,降低產能的措施可能引發更廣泛的經濟風險。牛津經濟研究公司指出,目前的產能支撐中國經濟成長、出口和國內就業,同時避免中國金融部門的信貸損失。報告說:「在這種背景下,像10年前那樣下令全面關閉煤炭和鋼鐵產能,可能會引發供應側緊縮的風險,並導致信心下滑,進而對需求產生連鎖反應。」
與此同時,牛津經濟研究公司指出,中國對於部署廣泛刺激需求措施的意願不是那麼強烈,因為決策人士一直擔心過度刺激和過度投資;此外,消費群體的異質性,使得有效消費政策的設計變得更複雜。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