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峰/核稿編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由於中國停止發布數百項統計數據,使得外界要了解中國經濟真實狀態變得更加困難,有投資機構被迫自行編製新指標。《彭博》報導,高盛編製的替代指標顯示,中國的薪資成長極為疲軟,已放緩至疫情期間之外的最低水平,顯示隨著海外風險加劇,要刺激國內消費面臨困難。
以提爾頓(Andrew Tilton)為首的高盛經濟學家7月20日發布的追蹤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中國平均薪資年增3.9%,為疫情期間以外的史上最低增幅,這些經濟學家表示,這比今年迄今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低了約1個百分點。自2023年初中國結束防疫封控措施,重新開放經濟以來,經濟擴張就「呈下降趨勢」。
這些經濟學家指出:「我們的薪資追蹤數據表明,薪資成長乏力可能會對今年下半年的消費成長造成阻力。我們預計今年下半年(北京當局)將公布漸進式和有針對性的寬鬆措施,以舒緩就業市場壓力。」
即便近幾個月來,因中國政府對購買智慧手機、家電和汽車等消費品給予補貼,使零售銷售有所增加,但就業市場和薪資成長疲軟,仍是消費更穩健復甦的一大障礙。官方統計顯示,2024年私人企業平均年薪僅年增1.7%,進一步證明了中國薪資成長乏力。
然而,因可用獨立數據的減少,評估中國就業市場狀況變得更加困難,衡量中國消費狀況也變得越來越困難,而官方就業數據通常被認為低估了實際問題。
為了解決數據匱乏的問題,高盛最近修改了其工資指標,納入了各種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中的就業分項指標,以及中國失業保險基金的支出(失業人員可以申領)等統計數據。這些替代指標取代了中國最大的線上招募平台之一已停止使用的薪資數據,以及中國人民銀行延後發布的有關家庭收入和信心調查結果。
除了高盛,其他經濟學家也使用PMI檢視中國就業狀況。近年來,這些調查結果與官方失業率出現了分歧,前者顯示經濟持續低迷,而後者則基本上保持穩定。
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消費者分析師Ernan Cui表示,這種分歧可能源於這樣的事實:中國勞動力中越來越多的人是個體戶,或從事其他類型的非正規工作,這些工作雖然沒有被大公司的調查數據覆蓋,但仍被官方統計部門統計。
龍洲經訊本月稍早發布的報告顯示,除了薪資數據疲軟,由於缺乏正式工作機會,越來越多的人被迫從事自主創業或彈性工作。
Cui在報告中指出:「數據顯示,儘管整體失業率基本穩定,但中國就業市場持續疲軟,在就業市場真正好轉之前,家庭信心似乎不太可能反彈。」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