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川普政府想對晶片徵收關稅。對此,《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警告,倘若川普政府對外國製造的半導體徵收零件稅,相當於對在美國銷售的電子產品徵收巨額稅款,可能會促使美企將更多家電、汽車成品的生產作業移至海外。
米勒直指,目前台灣和韓國生產的晶片的數量和品質根本無法被取代,如果對所有外國製晶片實施零組件關稅,那幾乎等同對所有電子產品大幅加稅。
米勒23日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美國關稅是否將使美企採用國產晶片以取代進口晶片,他認為「未必」。所持的理由是,美國自1960年代起就將勞力密集的組裝與封裝作業外包給亞洲,在美國境內幾乎沒有相關產能。
根據貿易數據顯示,美國每年進口約300億美元(約新台幣9760億元)的晶片,主要來自東南亞。
因此,倘若美國對半導體徵收關稅,美企可能會採取更多海外製造措施,來抵消增加的成本。而供應商可能不會進口晶片並將其安裝到美國境內生產的家電或汽車中,而是將整個流程轉移到海外,儘管這些成品仍將面臨美國關稅,但至少製造成本較低。
米勒表示,大多數晶片已作為其他設備的零件進入美國,這種方法符合現代供應鏈的跨國性質。舉例來說,蘋果iPhone 可能在中國組裝,但大多數關鍵零件卻來自其他地方。而手錶產業已有先例,其關稅稅率是根據電池、錶帶等零件來計算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生產的晶片佔美國供應鏈中晶片產量不到3%。米勒建議,美政府直接對產自中國的晶片課零組件關稅,難度遠低於把所有外國製晶片全納入晶片關稅範圍。
米勒認為,川普總統對台灣製造的晶片徵收零件關稅,無疑將激勵台積電繼續在美投資,但建設晶片工廠需要時間,除非關稅在幾年內分階段實施,否則晶片關稅將增加在美銷售商品的成本,恐衝擊本已不穩定的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米勒直言,儘管美部分官員希望實現美國晶片自給自足,但這麼做的成本高昂。舉例來說,部分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關鍵元件,只有日本或荷蘭的某家公司能生產,對其課關稅將進一步拉高本土晶片的製造成本、傷害美國競爭力,美國晶片製造巨擘將成為受害者。
與其如此,米勒建議美政府建立一個兼具可靠性與效率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體系,再集中精力對付中國政府的晶片補貼政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