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週取消美國豬肉訂單的規模高達1.2萬公噸,創下自2020年以來最大紀錄。圖為放在上海冷藏倉庫的進口美國豬肉。(彭博)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農業部上週公布的數據顯示,關稅正開始衝擊美國肉類出口,其中中國取消美國豬肉訂單的規模高達1.2萬公噸,創下自2020年以來最大紀錄。美國肉類出口協會(USMEF)副總裁博羅爾 (Erin Borror)表示,這些豬肉產品是專門為中國生產並標示的,難以重新調配至其他市場,而中國對豬內臟等副產品的需求極大,其他市場無法完全取代這個需求。
USMEF指出,由於中國對美國「對等關稅」的報復行動,目前美國豬肉及豬副產品面臨的有效關稅率已達 172%,而美國牛肉及牛副產品的稅率也高達 147%。農業貿易公司Global AgriTrends創辦人、經濟學家斯圖亞特(Brett Stuart)指出對美國豬、牛和家禽產業而言,中國市場在目前關稅結構下,實際上已被關閉。
博羅爾指出,這些出口到中國的美國豬肉產品,是專門為中國生產並標示的,這使得取消訂單後的轉運更加困難,因為這是「不含」萊克多巴胺的產品,再加上包裝袋與箱子上都印有中國標籤,有鑑於這類產品生產成本高、專為中國打造,因此難以重新調配至其他市場。此外,中國有獨特的產品需求,其他市場無法完全取代。
數據顯示,中國是豬內臟等豬副產品的主要買家,博羅爾估計,若失去中國市場,以豬副產品來說,每頭豬將損失約8至10美元(約260至325元新台幣),全年總損失恐達10億美元(約325.55億元新台幣)。
斯圖亞特認為,通常當一個市場需求放緩或關閉,另一個市場會補上來,重新找到平衡,但中國是個例外。因為中國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購買的產品,中國購買豬頸骨、豬頭、豬腳、豬尾巴、豬腸等各種內臟副產品部位,中國實際上是唯一一個接受這些東西的市場,「問題是,出口商現在該怎麼處理這些產品?」
儘管其中有些產品會被退回拿去做飼料處理,但斯圖亞特說,此舉價格遠不如出口到中國所獲得的報價。他指出,這種情況對屠宰業者的利潤打擊最大,這類副產品價格下跌會直接影響它們的利潤。
不過斯圖亞特認為,此事不足以摧毀美國豬肉市場,只是對於屠宰與加工業者的利潤空間來講,會受到壓縮,也可能會產生連鎖效應並反映到活豬價格上。展望未來,斯圖亞特表示,美國豬肉產業有理由保持樂觀,因為近期豬隻期貨價格的上漲,對美國豬肉業者來說,今年將會是相當不錯的一年。
斯圖亞特說:「我們(美國)的豬肉出口還沒到全面崩盤的地步。市場上仍有旺盛需求,美國在生產成本上非常有競爭力,我堅信接下來2到3個月內,會看到一些新的貿易協議。」斯圖亞特同時對於進一步開放越南和菲律賓市場抱持希望,也包括可能與澳洲就其對美國豬肉的烹調要求進行協商。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