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分析師認為,中國這次對抗通縮的情況更為複雜,可能衝擊就業與經濟成長,與美國的貿易戰也加劇價格戰,擠壓工廠利潤,更增對抗通縮難度。(法新社資料照)
專家︰工廠利潤遭擠壓 衝擊就業、經濟成長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路透報導,北京當局升高反對價格戰的論調,但分析師認為,中國這次對抗通縮的情況更為複雜,可能衝擊就業與經濟成長,與美國的貿易戰也加劇價格戰,擠壓工廠利潤,更增對抗通縮難度。中國六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已連續三十三個月下跌。
中共高層本月稍早矢言,將對過度的降價行為加強監管,官媒更發出迄今最嚴厲的警告,稱這種行業競爭形勢將損害經濟。這些訊號與中國十年前的供給側改革相呼應,該改革旨在削減鋼鐵、水泥、玻璃和煤炭的產量,對於結束連續五十四個月的PPI下跌至關重要。
但經濟學家表示,這次中國抗通縮之戰更加複雜,可能對就業和經濟成長造成風險,與美國的貿易戰也加劇價格戰,並擠壓工廠利潤。中國在過去十年沒有遭遇的挑戰包括:私有程度升高、地方和中央層級的激勵措施不一致、其他經濟部門的刺激措施有限,不足以吸收產能削減所造成的失業。
16~24歲失業率達14.5%
北京當局視就業為社會穩定關鍵。但近年來出口商乃至國有企業都開始裁員、減薪,目前不含在校生的十六至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達十四.五%。
改革被看衰 成長難達標
澳洲蒙納許大學經濟學教授史鶴凌表示:「這輪供給側改革比二○一五年的改革困難得多,失敗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失敗,就意味了中國整體經濟成長率將會下降。」
經濟學家預測,北京當局削減產能任何努力,都將採取小規模、謹慎的行動,官員希望實現今年約五%的經濟成長率,因此將密切關注溢出效應。
北京當局預計將率先針對一度被稱作「新三樣」,如今卻被官媒批評發動價格戰的高端行業: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隨著中國將資源從遭危機重創的房地產行業轉向先進製造業,上述三行業在二○二○年代的擴張速度加快。
但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表示,中國多數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低於八十%的健康水準,原因是國內需求疲軟,以及偏向生產者而非消費者的投資驅動成長模式。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