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版財劃法 地方增加統籌稅款試算
藍版公式失衡 過度偏重人口指標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藍白陣營強推「財劃法」修法,目前立委提案已有十七案,各版本財源規模差異大,分配公式也大不同,例如過度偏重人口指標、為特定縣市量身訂做、缺乏土地面積指標、稅收直接分成地方等,恐擴大地方財政差距。
現行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先按比例再依公式分配,直轄市六十一.七六%、縣市二十四%、鄉鎮市八.二四%及特別統籌稅款六%;上述分配比例下,直轄市再依營利事業營業額、人口、土地面積及財政能力分配,各占五十%、二十%、二十%及十%;縣市依財政收支差短及營業額計算,各占八十五%及十五%。因現行公式恐擴大直轄市與縣市差距,財政部朝劃一分配公式研議。
然而,國民黨版分配公式,六十七%按人口比例、十五%按申報所得額、十一%平均分配、四%分配鄉鎮市、三%分配台北市。因過度偏重人口指標,新北市大增六一九億元、彰化縣增四四三億元最多;至於土地面積指標則付之闕如,取而代之的是十一%平均分配,不論是面積近三千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二七○萬人的高雄市,還是面積不到二十九平方公里、人口一萬多人的連江縣,都分到四十六億元,公平性令人質疑。
另,國民黨版明定三%(二七八億元)分給台北市,隨著稅收增加,等於強化北市的財政優勢;加上擴大稅收直接分成的財源等,勢必擴大地方財政差距,屆時將影響財劃法調劑盈虛、縮小城鄉差距的功能。
民眾黨最有利指標 等同平均分配
民眾黨版本,財政部試算增加釋出財源二七七五億元,除優先彌補基準財政收支差短外,其餘八十%按最有利指標分配,但民眾黨未提出指標項目。不過,各縣市選取最有利指標,往往都選自己最好、其他縣市較差的,最後可能等同平均分配;而財政部按平均分配設算,台北、新北、台中及桃園市將減少,不僅四都無法接受,也不符合各縣市「只增不減」原則。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