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曾多次主導升息,消除大眾對物價繼續高漲的預期心理。(資料照,路透)
●歐陽書劍
先進國家股市頻創歷史新高,物價雖有起伏,但漲幅縮小的趨勢成形;全球金融市場攀高與美國優於預期的經濟數據卻似乎預期,在新危機到來前,只有狂歡的可能。滿是疑惑的中央銀行家們,多未脫口放鬆貨幣政策,可是也要開始尋找支持經濟或許不會再落底的理由。
貨幣政策常面對兩難,在壓低物價或維持失業率於低點之間取捨,但在歷史的某些時刻,還是會發生失業率與通膨率不一定背道而馳的現象。不少國家在一九八○年代中期之後,就維持一段長時間低通膨的穩定成長期;最近幾年,物價增幅雖創數十年新高,但近一年來,隨著各國央行拉高政策利率,使通膨大降,可是失業率也未明顯上升。
二○二三年一月,歐元區通膨率還高達八.六%,二○二四年一月物價增幅已減至二.八%,而其失業率在二○二二年底為六.七%,二○二四年一月還微降至六.四%。隔著大西洋的美國,在二○二四年一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是三.一%,遠低於前一年同期的六.四%,失業率則僅由二○二三年一月的三.四%,增至二○二四年一月的三.七%,仍處於歷史低點,且維持在四%之下已長達兩年多,是一九七○年後首見的現象。
物價增幅下降,顯示被批評升息行動不夠快的央行,打擊通膨的信用仍在。美國在一九七四年,以及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間,多數月份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都是兩位數,最高曾接近十五%,在一九七九年接任聯準會主席的沃克(Paul Volcker)主導強悍升息,並誓言發生懲罰性衰退亦在所不惜,才消除大眾對物價繼續高漲的預期心理。「不惜任何代價」,就多次被現任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引用。
通膨確實下滑了,但經濟並未被犧牲;美國景氣意外熱絡,聯準會官員也想找出合理的解釋。聯準會理事庫格勒(Adriana Kugler)認為,疫情造成供應鏈失效,醫療、電子設備等某些特定商品的需求又突然暴增,當數量增加達到一定程度後,供給曲線的斜率急劇增加,於是供需狀況導致價格迅速上漲。疫情後,多數商品的需求回到正常,供給也在增加,物價快速趨於穩定並不奇怪;穩定是成長的必要條件。
疫情的影響力逐漸褪去,生活恢復正常之後,服務業成為物價波動的重要觀察點。央行擔心發生工資物價螺旋,即物價上升,工人要求更高薪資,企業因成本增加,繼續提高物價,然後工資繼續提高,陷於彼此拉抬的循環裡;庫格勒認為不會發生,因汽車等產品供應已恢復至疫情前,有助於減緩薪資的增幅,而疫情使不適任員工離職,企業重新招募的新員工,將使工作能力更為匹配,更能提高生產力。
經濟現狀不似金融市場那樣迅速波動,更不像疫情般多變難測,但過去三年,在被外在環境徹底洗劫過一次後,或許真已更為茁壯。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