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有關紓困與振興的一些想法

2020/05/12 05:30

●歐陽書劍

全球肺炎疫情終於有從高峰往下的跡象,我國防疫被公認成功,受到各國讚佩;紓困振興卻有國人批評的雜音。標準不一、作業繁複的質疑,雖然見仁見智,但由政府發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的心血,也可能排擠了其他建設;不管是紓困或振興,確都有責任要用對方法、用得其所。

武漢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獲得立委支持提高到二千一百億元,幾乎沒有反對的聲音,這筆每個國人平均負擔約九千元的預算,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相對其他國家不是特別高,不過,卻相當於二○二○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規模的十%左右,其中交通部及勞動部都分配超過三百億元,經濟部有近千億元,可說特別預算的絕大部分都用於紓困和振興。

在教育部的線上國語辭典中,紓困的意思是「紓解困難」。相對於「振興」而言,紓困是以「個別」為核心,紓困前要先挑出受衝擊的特定個人、企業或國家;有困難的個體,才有紓困的必要。不僅個人與企業,國家也可能在危機時需要外援,譬如:在歐債危機時,國際貨幣基金(IMF)也出手協助希臘、葡萄牙等國度過困境。

假設紓困是為救危及生存的個體,則紓困可能有二種用意,一是針對弱勢的救窮,二是降低損失的救急。政府平時對中低收入等弱勢家庭就有補助,希望他們能維持基本生活條件,這是平時的紓困;而疫情來臨時的紓困,則要觀察的應是「變化」。不管是否為弱勢,個人或企業的收入或營收,都可能受疫情影響而減少;當危及生存時,就應給予一定金額或方法的補助,紓解短暫的壓力。

因疫情而起的紓困,理論上應補助的就是受疫情衝擊的個人及企業。政府在紓困時,不亂撒幣的原則沒有問題,但要解決兩種資訊不完全的錯誤:沒紓困必要的人卻受紓困、有紓困需求的人未受紓困。

軍公教、一般勞工的薪資福利若完全未受影響,不應另外給予紓困,即使是小商家、弱勢族群也應是一樣;而企業若因疫情減少了營收,危及經營根基,必須裁員、減薪方能存活,當然就有紓困的理由,以間接維持勞工的工作條件。在確立順序後,紓困要劃出標準。

如果經濟整體受衝擊嚴重,但預算充足,就算個人、企業已沒有生存危機,政府也可以衡量必要性,逐步將補助的條件放寬,成為某種程度的「撒幣」,而這也有助於「振興」。

觀念清楚,政策執行才不會左支右絀。若依照國語辭典的解釋,振興是「使興盛」,不管是對家庭、產業或國家,相較於「紓困」來說,都比較有「整體」的概念。振興經濟就是要帶領成員一起繁榮,這時要照顧的不再是特定的個人或企業,應將目光聚焦在整體的效果上,最迫切思考的已非個別受益者有沒有接受紓困的必要了,而是大膽的將資源有效的用於提振景氣。

紓困與振興當然難以截然切割,且來自同一套預算,資金都來自大眾、來自納稅人,執政者除了要負責任的將資金分配至必要的地方,也要儘量減少無謂的損失,像課稅時也會考量的行政作業簡便,在紓困振興時,當然不能忽略;若將簡單的事複雜化,絕非合格幹練的行政團隊。

地下經濟總占整體經濟的一部分,政府資訊不完全,各國皆然;既然現實世界無法用數字完整分類,則在紓困振興時,一定不會公平,也真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執政者因此應該尊重社會上不滿的理性批評聲音,並處理解決,勿讓其失控、失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