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警告稀土等關鍵礦物供應可能中斷。(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華爾街投資銀行巨頭高盛(Goldman Sachs)最新報告指出,全球稀土與關鍵礦物的供應鏈風險正急劇上升,若稀土供應中斷10%,全球經濟恐損失1500億美元(約新台幣近4.6兆元),西方「去中國化」計畫面臨地質開採與技術瓶頸。
高盛也警告,輕稀土可能成為未來限制的目標,建議投資人可透過特定股票來對沖稀土供應風險,例如Iluka Resources、Lynas Rare Earths與 MP Materials。
《路透》指出,中國於10月9日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新增五種元素並加強對半導體產業的審查,恰逢美中領袖(川普與習近平)預計舉行高峰會前夕。此舉被視為北京在戰略資源上的「預防性籌碼」。
高盛表示,中國握有壓倒性主導權,關鍵是控制了全球69%的稀土開採、92%的精煉和98%的磁鐵製造。
報告指出,儘管稀土(REEs)市場規模僅約60億美元(約新台幣1837億元),遠不及銅市場的33分之1,但卻是高科技產業的關鍵材料,廣泛應用於電池、晶片、人工智慧與軍事設備,倘若稀土相關產業出現10%供應中斷,全球經濟產出將損失1500億美元,並推升通膨壓力。
高盛認為,關鍵礦物可能成為新一波出口限制目標,點名幫括釤(Samarium)、石墨(Graphite)、鑥(Lutetium)、與鋱(Terbium) 等礦物最容易成為出口限制對象。其中,釤是製造高溫耐熱的釤鈷磁體的重要材料,對航太與國防產業至關重要;鑥與鋱廣泛用於顯示器與感測器,供應中斷將造成GDP顯著損失。
報告也指出,輕稀土元素如鈰(Cerium)與鑭(Lanthanum)也可能成為未來管制焦點,因為中國在開採與精煉領域的主導地位仍難撼動。專家直言,儘管澳洲Lynas Rare Earths與比利時Solvay等西方企業可望部分緩解供應短缺,但全球對中國的依賴仍深。
高盛指出,各國正加速推動稀土及磁體的自主供應鏈建設,但面臨地質稀缺、技術難度與環境挑戰等障礙。主要是重稀土元素除中國與緬甸外極為罕見,其他礦藏規模小、品位低或含放射性,而新礦開發需時8至10年,而稀土精煉設施的建設亦需約5年。
雖然美國、日本、德國正擴大磁體製造能力,但受制於中國掌控的釤等關鍵原料,產能仍受限制。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