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稀土恫嚇全球。(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中國近期的稀土武器化震驚全球,致使人們以為在中國之外建立稀土供應鏈難如登月,彭博專欄作家費克林(David Fickling)指出,事實上稀土的開採與加工不是什麼艱澀技術,而「只要已開發民主國家莫忘此刻的教訓,北京就會後悔曾經以為可以拿著一堆泥土勒贖全世界」。
費克林撰文說,要確保用於軍武、電動車、風機所需的稀土元素的供應無虞,美國政府的支出其實微乎其微,或許相當於白宮增設一個宴會廳(造價2億美元),或者矽谷巨型企業的AI資料中心運作6小時的支出(約3.5億美元)。
該文指出,認為作為地緣政治武器的稀土,相當於是民主國家握有的半導體供應鏈,中國這樣的思維過於誇大稀土的份量。因為稀土的加工不是深奧科學,也不是極紫外光機(EUV)讓3奈米晶片設計實現的技術,後者才是投入數十年研發、斥資數百億美元的登月般創新。
幾乎所有常用的礦產元素都採用相同的製造程序:研磨、焙燒、漂洗、分離,在此領域,工程專家基本上較注重降低成本與安全風險,而非物理或化學方面的根本挑戰。中國在稀土生產的主導地位或許賦予其技術優勢,但在該產業中,這種優勢很容易被抹除。
以萊納斯公司(Lynas Rare Earths)為例,約15年前,因尖閣群島的主權爭議,中國切斷對日本的稀土供應,使該公司成為第一批資源民族主義的受惠者。
東京反應迅速,2011年萊納斯與日本稀土交易公司雙日株式會社(Sojitz)合作,取得日本金屬和能源安全組織(JOGMEC)提供的2.5億元資金,協助推進在澳洲開採稀土、在馬來西亞加工,並透過雙日分銷的計畫。2023年該經費再追加2億美元,用於生產鏑、鋱等重稀土元素,而這正是中國威脅出口管制的重點。
對日本而言,這4.5億美元的資金已將稀土轉化成多半已解決的問題。得益於原礦供應的穩定,日本目前擁有中國之外,全球3分之2稀土磁鐵產能。假設每1美元政府資金能帶動4美元的私人投資,整個計畫約佔9000萬美元公共資金,為東京年度預算支出的百分之一。
日本並非個例,7月間,美國國防部宣布對MP Materials公司進行4億美元的股權投資,以為其稀土磁鐵新廠提供資金。美洲鋰業本月也證實,已與美國能源部敲定協議,以開發內華達州薩克帕斯礦場。
費克林指出,中國或許擁有最大的稀土蘊藏量,但它之所以能獲取當前主要的地位,是因為其自詡為最廉價、最穩定的長期稀土供應國。然而近期的地緣政治恫嚇顯然已完全摧毀該聲譽,數十家對手採礦與加工業者加大努力,試圖取代其地位。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