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N經濟通》通膨海嘯衝擊 咖啡霸主拉警報?

2025/10/17 07:00

星巴克宣布10億美元的重組計劃,除了關閉北美部分門市,並裁撤約900名非門市員工。(歐新社)星巴克宣布10億美元的重組計劃,除了關閉北美部分門市,並裁撤約900名非門市員工。(歐新社)

消費者對高價拿鐵的需求減弱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星巴克在美國面臨的挑戰,從過去的「規模擴張」轉向「效率革命」。當「第三空間」的品牌溢價逐漸難以維繫,面對消費者對高價拿鐵的需求減弱,以及同行競爭日益激烈,星巴克美國營收已連續六季同店銷售下滑,這是過去十多年少見的長期壓力。

為此,星巴克啟動了一項規模達 10 億美元的重組計劃,除了關閉北美表現不佳或難以營運的門市,並裁撤約 900 名非門市(corporate)員工,同時凍結與縮減部分未填補的職缺,以期重振銷售、提升利潤並降低「後勤與管理」成本。這不僅是一場單純的裁員潮,更是結構性調整。

據了解,公司主要鎖定「無法提供顧客與員工良好環境、業績不如預期」的門市。例如位於西雅圖國會山莊(Capitol Hill)的 Reserve Roastery 就被列入關閉名單。這家店曾是星巴克的全球第一間臻選烘焙工坊,距離總部僅數分鐘車程,關閉消息引發外界震驚,也象徵著品牌必須割捨「形象門市」的無奈。

2025 財年第三季(截至 6 月 29 日),星巴克公布營收 95 億美元,年增 4%,略優於分析師預估的 93.1 億美元。然而,淨利潤卻年減 46.8%,僅 5.583 億美元,顯示成本結構與門市效率惡化。經調整後每股盈餘為 0.50 美元,符合市場預期。

同店銷售數據更凸顯壓力:Comparable Store Sales 年減 2%,降幅高於市場預估的 1.3%,並且這是連續第六季下滑,主要源於美國客流量持續減少。北美地區門市總數約 1.83 萬家,包含美國與加拿大的自營(約 60%)和特許(約 40%)門市。根據監管文件,公司預期大部分關閉門市會在本財年結束前完成,使直營門市數量淨減少約 1%。

《彭博》評論指出,雖然重組顯示星巴克正努力削減開支,但對一家在全球擁有 4.1 萬家門市、員工人數高達 36 萬的巨頭來說,華爾街或許更期待的是規模更大的精簡與效率改革。

星巴克執行長尼柯爾提出「重返星巴克」計劃,將全面改革星巴克美國門市,嘗試挽回品牌體驗優勢。(路透)星巴克執行長尼柯爾提出「重返星巴克」計劃,將全面改革星巴克美國門市,嘗試挽回品牌體驗優勢。(路透)

美國市場面臨瑞幸競爭壓力

在 2000–2010 年間,星巴克的最大成功,是把咖啡從單純的「日常商品」提升為「生活方式符號」,「第三空間」與小資文化的意義使品牌成為都市年輕人的精神坐標。這段時間,星巴克門市快速擴張,創造龐大的流量紅利,也讓公司坐穩全球龍頭。

然而進入 2020 年後,美國咖啡行業競爭加劇,加上通膨壓力抬高生活成本,以及年輕人飲食習慣與消費習慣改變,使得外部環境變化讓這一套邏輯逐漸失效,咖啡市場也變成「價格敏感、效率至上」的時代,品牌故事與文化符號的重要性大幅下降,星巴克的「文化溢價」開始弱化,必須重新找到能支撐高價咖啡銷售模式的理由。

對此,星巴克執行長尼柯爾(Brian Niccol)去年9月上任後,就提出了「重返星巴克」(Back to Starbucks)計劃,包括全面改革星巴克美國門市、增加更舒適的座位、縮短顧客的等待時間、改造多模型的門市,嘗試挽回品牌體驗優勢。

專家強調,這場重組本質上是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過去星巴克積極擴張,是為了確保了市佔率,但現在的咖啡市場進入存量博弈時代,以往的策略就顯現出門市重疊、租金壓力、體驗不均的問題。

《彭博》專欄表示,星巴克最強近的競爭對手中國瑞幸咖啡,就是抓住星巴克的失誤,成功進軍美國市場,以精準折扣、快速的服務和整體流暢的體驗,吸引了美國年輕人,也以「中國速度2.0」再次擠壓星巴克,並正面交鋒。

分析師指出,北美咖啡市場幾乎「人手一杯」,咖啡市場高度飽和,美國咖啡門市數量已超過3.8萬家,當中又以星巴克佔比最大。在這種市場,開新店不再等於獲取新客,而是彼此搶市佔。這意味著, 誰能更高效地經營存量比「誰能快速開店」更重要。

一直以來,星巴克的點餐過於複雜。一直以來,星巴克的點餐過於複雜。

複雜點單與品牌老化的困境

星巴克宣布重組計劃後,不少分析師質疑關店與裁員並不能改變「價格過高」的問題,尤其面對瑞幸等競爭對手的廉價策略,才是公司最大隱憂。

《彭博》評論認為,重組本身並非萬靈丹,轉型過程不僅成本高昂,還需要時間消化。例如環境投資、店面翻新會短期擠壓利潤率。更棘手的是,顧客早已對星巴克的點單流程「苦不堪言」。在當今政治分裂的美國社會,少有能讓兩黨達成共識的事情,但對星巴克冗長繁瑣的點單抱怨,卻成為罕見的「跨黨共識」。

在社群平台《Reddit》上,一位咖啡師就分享過一份極端訂單:「超大杯白摩卡,加四份濃縮,其中兩份打底、兩份加頂,要用杏仁奶、特別高溫、杯內先淋焦糖、再加特大鮮奶油。」這種「客製化到極致」的點單拖慢整個流程,讓排隊時間拉長,顧客體驗下降,員工壓力倍增。

這類吐槽雖成為網路笑料,但對員工與投資人來說,卻是真實的效率問題。《彭博》專欄直言,如今不少星巴克門市氛圍已不再是「第三空間」,反而像「車輛管理局(DMV)」般雜亂無章。顧客等候時間過長,品牌體驗劣化,這才是重整計劃急需處理的根源。

摩根士丹利的測算則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倘若星巴克重組順利推進,以長期來看,每年約可節省超過3億美元的營運成本,但短期的「陣痛期」在所難免。對公司而言,這是一場「回歸基本盤」的戰略調整,意在重新奠定效率與體驗的基礎。

星巴克在全美約40%營收來自drive-thru 店型,但平均出杯速度往往輸給新興品牌,效率短板使其在年輕人市場逐漸失勢。(彭博)星巴克在全美約40%營收來自drive-thru 店型,但平均出杯速度往往輸給新興品牌,效率短板使其在年輕人市場逐漸失勢。(彭博)

通膨加劇 「高單價」咖啡成海嘯第一排

自2020年起,星巴克在美國市場開始頻繁漲價。《CBS》曾報導,星巴克曾在4個月內漲價3次,部分產品價格在一年內上漲了20%。《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價格」是影響消費者不再常去星巴克的因素之一。

現今,美國通膨壓力逐漸加劇,美國自2024–2025年實質可支配所得成長進一步放緩,使得中產階疑與年輕族群對「高單價咖啡」愈發敏感。以星巴克多年熱銷的招牌季節商品「南瓜拿鐵」為例,大杯售價已超過6.5美元,這價格就是位於高單價區塊。

相較之下,瑞幸咖啡在美國的定價策略,飲品原價可能與星巴克相當,但透過App常態性提供大幅度折扣,使得實際售價遠低於星巴克。這種差距在日常消費中被放大,吸引了大量年輕客群。

同時,星巴克還面臨「兩端夾擊」,低價市場與便利的競爭壓力主要來自瑞幸、Dunkin’、快餐咖啡所主打的便宜快速等瓜分,至於新興特色品牌,包括Dutch Bros(荷蘭兄弟)、Scooter’s、Blank Street則以免下車點餐(drive-thru)、App 行銷和快速出杯效率,牢牢吸引 Z 世代。

數據顯示,Dutch Bros 今年第二季訪客量年增 13.8%,同店銷售增 6.1%;與此同時,星巴克美國同店銷售卻下滑 2%,交易次數減少 4%,差距鮮明。星巴克雖有超過40%營收來自 drive-thru ,但新興咖啡品牌的平均出杯速度比星巴克快一倍,顯然更符合「效率至上」,這導致美國年輕人逐漸轉向新品牌咖啡。

至於瑞幸,中國財報顯示其單杯均價約 15–16 元人民幣(2–2.3 美元),成本控制在人民幣 10元左右,單杯毛利達人民幣5–6 元,毛利率一度高達 60%。這種「低價高毛利」的模式,加上高速產品創新,正對星巴克的高價模式構成直接壓力。

分析師直言,星巴克今日所面臨的挑戰,並非單一市場波動,而是整體競爭邏輯的改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