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可投資案源少 收益率較投資海外差很大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為了降低早期高利率保單的利差損壓力,國內壽險業近十年來拚命發行新保單「吸金」,資產總額大增逾十六兆、幾乎胖了快一倍;但可運用資金投資海外占比卻一路走高,從約五十%一路增至近七成,高達二十二兆大買美債等海外資產,但投入國內公建占比僅約一.八%,主因是卡關在可投資案源少、收益率差很大。
錢進海外近7成 國內頻創低
壽險業早年資金運用主要是國內政府公債,但隨著利率走跌,為了降低早期高利率保單的利差損壓力,壽險業擴大保單銷售「攤平」,資產規模從二○一四年的十八.六兆,到去年底大增至三十四.九兆,等於十年來大增逾十六兆,但大多錢進海外、國內投資卻一路下滑。
根據統計,近十年來壽險資金國外投資占比從五十.三%,到二○二二年一度突破七成的史上最高,今年三月底也達六十九.七%,相較於投資國內債券占比,卻從二十二.一%降至七.一%的史上最低,且就算台股破兩萬點,投資國內股票占比也僅約六.四%。
借款利率僅2% 發債缺誘因
壽險業者直言,台灣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相較於發債還得負擔承銷等成本,企業當然寧可向銀行借款,誰會笨到不借二%的利率、去發行利率成本三%到四%的債券來籌資?就算內政部願意評估發債來籌措社宅資金,也得考慮利率水準,難道要捨棄較低的借款利率、卻去負擔較高的發債利率,只是為了引導壽險資金進入公建?
另從國內外固定收益商品的收益率來比較,台灣五年、十年期公債到期殖利率僅一.四六%、一.五九%,美國公債殖利率達四%以上,非投資等級公司債指數更逾八%,收益率的確差很大。
收益率差很大 年期難匹配
壽險業主管直言,除了收益率差很大,因壽險業負債面的保單具備長年期的特性,資產面也得相匹配,壽險業海外投資有逾八成是長天期債券,但國內不管是債券或證券化商品的年期都很難滿足資金運用的需求;因公建的年限、報酬率與保險商品期間無法match(匹配),除非未來國內公建有適合投資的案源,否則壽險資金還是很難留在台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