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家寧/專題報導
為解決企業買不到綠電的苦惱,經濟部規畫CPPA(企業購售電合約)綠電信保機制,去年12月行政院完成審查,國家融資保證中心預計將會在今年第一季公告辦法,上路後也期能為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1、3-2期的開發商在融資籌組上多添一層保障。
經濟部長王美花先前指出,2016年可交易的綠電僅約27億度,而國內產業近年來對綠電的需求急遽增加,政府為滿足產業對綠電的需求,在綠電供給上也是加緊腳步在追趕。根據統計,產業對綠電的需求,估算2025年廠商所需綠電高達243億度,屆時台灣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可達到460億度,可交易的綠電則是375億度,其中每度低於5.5元的綠電也超過200億度。
從供給端來看,大廠的綠電需求可由發電量可觀的離岸風電來供給,但風場開發需要鉅額資金投入,融資能否籌組到位是風場專案得以開發的關鍵;因此,開發商在籌劃專案的初期,就必須找好企業買家,對象就是製造業大廠。
為信評不足企業擔保 順利購得綠電
然而,國內僅台電與台積電(2330)具備足夠的國際信評,國外銀行團對國內產業不甚熟悉,融資也就難通過。因此,為協助國際信評不夠的企業也能順利購得綠電,CPPA綠電信保機制因應而生。
綠電信保機制即是由國家為國際信評不夠的國內企業提供信用擔保,企業透過繳保費取得國家擔保,當購電企業中途因故不買電,導致風場出現空窗期時,賠付機制就啟動,並搭配台電的餘電回購及轉售機制,確保空窗期間開發商的收入不會斷炊。
融資額度最高80億 最多賠付8成
國家融資保證中心主任廖上熙說明,賠付機制是由國家融資保證中心和8大公股行庫代償,單一企業保證融資額度最高為80億元,融保基金賠付8成,簽約銀行自負2成損失。換言之,假設某企業保到最高額度80億元,融保基金最多賠付64億元。
至於賠付上限最長1.5年,則是參考國外空窗期案例的平均值,讓開發商有1.5年的時間尋覓下一個購電企業,空窗期間搭配台電以每度2.29元(近5年平均迴避成本)收購餘電。廖上熙指出,購電企業須繳保費給予承做的公股銀行,由銀行開立履約擔保的保證函,銀行會再向融保中心申請融資保證,相當於「再保險」的概念,因此企業的手續費費率會是兩段式,一段是前端的承作銀行,另一段是融資中心。
舉例而言,某企業要為每度4.29元的10億度電投保,融保額度是40億元,另考慮到台電進場以每度2.29元來收購餘電,因此企業申請投保的電費就是每度2元的10億度,賠付上限是1.5年,總共就是30億元的融保額度,最後再乘上前端承作銀行與融保中心合計的費率,就是購電企業每年要繳的保費。
至於投保資格,只要達到中華信用評等評定「長期債務信評達twBBB級以上,或短期債務信評達twA-3級以上」,或是同一集團企業過去5年的年均用電量逾5億度的企業,都符合投保資格。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