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蔡政府大力推動綠電,立法院也剛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取消不超過領海限制,讓離岸風電前往「深海區」;學者提醒,烏俄戰爭喚醒「能源自主」,紛紛擴大風場建置量,台灣勢必面臨國際競爭,而本土供應鏈如興達海基不僅協助鋼鐵業轉型,也對減碳帶來貢獻,政府更應設計配套措施來協助本土供應鏈扎根及永續發展。
配合政府推動離岸風電,中鋼於二○一八年成立興達海基,專注離岸風電水下基礎製造;面對國內缺乏水下基礎產製技術,興達海基一一克服並累積經驗,透過完成沃旭、中能兩大專案,共已完成二十二座百分之百本土打造的水下基礎。
實踐大學國貿系教授李慶芳指出,全球最適合開發的二十個風場中,就有十六個是位於台灣海峽,不僅為台灣提供了良好的離岸風電發展機會,也為台灣高科技產業符合RE一○○提供必要的綠電來源;而興達海基有二十七家供應商,是台灣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也為我國能源轉型、淨零碳排做出重大貢獻。
李慶芳分析,近期烏俄戰爭的爆發,提醒各國「能源自主」重要性,歐洲國家承諾在二○三○年前將北海離岸風電的裝置容量擴大至一二○GW(十億瓦),並在二○五○年達到三○○GW;但台灣的離岸風電規劃目標是二○三○年達到十三.一GW,二○五○年達到最多五十五GW,相對於歐美市場,台灣目前的離岸風電規劃仍相對不足,有必要加強風場建設的成長力度。
李慶芳直言,企業需要持續盈利並對股東負責,才能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和實現永續經營;政府要制定長期穩定的能源政策,提供清晰的發展方向與市場保障,吸引更多本土企業參與離岸風電開發與建設,同時要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化。
國立中山大學財管系副教授翁培師也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對離岸風電設置範圍的修改,將對國產化供應鏈影響深遠,新的修法有助於市場規模擴大,並推動廠商克服生產效率和成本挑戰的學習曲線。
翁培師形容,「站在風口上現在不只是一種比喻,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已實實在在地站在台灣海峽的風口上」;隨著新法生效,台灣的風電產業將進一步迎來新的契機,期待看到更多像興達海基一樣的國產化公司投入離岸風電產業,協助台灣能源轉型政策在未來取得持續的進展。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