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中研院攜手哈佛研究:高溫致生產力損失最高逾41%

2025/08/15 15:04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與該院資科所、我國勞動部、美國哈佛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在戶外高溫環境工作下,建築工人損失的生產力最高超過4成。(中研院提供)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台灣夏日高溫高濕,曝曬在日頭下的建築工人不只可能有熱傷害,還會嚴重影響生產力,中研院環境研究變遷中心與該院資科所、我國勞動部及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實測雙北10個建築工地101名建築工在環境熱壓力下,生產力損失最高可到41.3%。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研究員龍世俊團隊和該院資科所、勞動部勞動及職安衛生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單位合作,實際走入工地實測環境熱壓力對建築工人生產力的影響,是全球極少數在工作場所實際分析熱壓力導致生產力損失的研究,龍世俊表示,建築業等為勞力密集產業,並且都要長時間在戶外工作,該研究是在台灣最炎熱的6月到8月期間,實際赴大台北地區10個建築工地,並且實測101名勞工的環境熱壓力,再透過哈佛大學依照各溫度損失的體能等推估損失的生產力。

龍世俊進一步指出,建築戶外工作依照任務類型可分為輕中重三類,而依照任務類型的不同,因熱壓力影響體能,所導致的生產力損失約為29%至41.3%不等。

龍世俊表示,該研究發現這些在高溫高濕等環境工作下的建築工人,在工作產出可能會減少接近1/3至一半,她進一步舉例表示,若1名工人原本能夠在正常條件下每小時完成100塊磚的搬運工作,熱壓力下的工作效率可能下降至59至71塊磚,造成工作進度延遲,這種生產力損失最終可能延長工期,增加建設成本,甚至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龍世俊指出,在熱壓力環境下,工人還可能還有中暑等熱傷害的風險,當工人中暑後,會有至少1個月的時間不可再暴露於戶外,對工人個人經濟也造成衝擊。

龍世俊表示,希望透該研究可提供勞動部職業安全署未來調整建築工人戶外工作的相關指引,盡可能減少這些勞工熱傷害的風險,並保障其權益,她也建議工班可調整施作時間,或者可透過上午班、下午班等兩班輪作室內外工程,降低熱壓力風險,也保持生產力。

相關研究刊登於《自然-城市》(Natural cities)期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