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祥義/核稿編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日前遭踢爆,透過代理商太古汽車夜宴立法院總務處長廖炯志,以及立法院正副院長辦公室幕僚,引發外界質疑,比亞迪想藉國民黨主導的立法院強入台灣市場。法國《世界報》11日刊文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經歷產能過剩、競爭慘烈的局面,比亞迪雖然仍是行業龍頭,但銷量和獲利正在下滑,市佔率和股價也暴跌,必須依靠拓展海外市場來度過難關,卻也頻頻踢到鐵板。
截至8月8日,比亞迪在香港交易所的股價已較5月的最高點下跌了30.2%,在深圳交易所的股價甚至下跌了49%。2022年以來就沒有再生產過純燃油汽車的比亞迪,自5月以來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持續放緩。比亞迪7月的銷量比6月下降10%,而中國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市場的成長力道也在放緩。
儘管比亞迪在中國電動車市場上仍處於領先地位,但其地位正在逐漸下降。比亞迪的市佔率已從1年前的35.4%降至27.8%。中國市場的放緩使得比亞迪的2025年銷售550萬輛車(國內及國際)的目標幾乎難以實現。比亞迪因此不得不打價格戰,5月該公司對22款車型進行降價,降幅最高達34%。
這個降價行動讓同業坐不住了。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忍不住開砲,不指名地說某些車企沉迷股價虛胖,甚至暗諷比亞迪會成為「汽車界的恆大」。比亞迪公關負責人李雲飛則反擊,「不存在恆大式危機」。
《世界報》文章寫道,地方政府是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的幕後推手之一。過去十幾年間,為了招商引資和就業,不少地方政府給車企送地送錢,有的甚至幫忙蓋廠房,並包攬生產指標。地方政府的這種「溺愛」造就了產能過剩,也養出了一些不斷「燒錢」卻造不出車的案例。
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淘汰賽已經打響。一些小規模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紛紛出局,高峰時一度擁有300多家新能源車企,如今只剩下一半。專家預計,最終能活下來的中國新能源車企也就5到10家。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都在講話中提醒各地別一窩蜂地投入新能源汽車項目。北京也收緊了地方政府新建產能的審批權,算是給這場惡性競爭踩了剎車。
比亞迪的優勢在於技術領先與垂直整合,但要消化產能,拓展海外市場是唯一出路。該公司計劃到2030年實現海外銷量占其總銷量佔比達50%,並要在歐洲興建3座廠房;此外,比亞迪還利用混合動力車款來規避歐盟對電動車徵收的關稅。
然而,比亞迪拓展海外市場之路頗為艱難。7月在法國,4家中國車企品牌合在一起,登記註冊的車輛數只有3731輛,市佔率為3.2%,和雷諾、標緻等法國老牌車企相比,這個數字微不足道。在墨西哥,比亞迪還遇到了沒有想到的對手:由中國的工廠生產、貼著美國車場雪佛蘭商標的車。這些貼雪佛蘭商標的車,價格同樣低得刺眼。
曾任墨西哥駐中國大使的瓜哈爾多(Jorge Guajardo)表示:「這些汽車雖然掛著西方的商標,但完全是中國製造的,它們只是中國出口產能過剩的又一個例子。」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