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藤名校一年總就讀費用突破9萬美元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波士頓環球報》報導,新英格蘭地區擁有全美最負盛名的大學,因此,這裡的學費也名列前茅。全美排名最高文理學院之一的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近日宣布,自2025年9月起,學生每學年的總就讀費用將突破10萬美元(約新台幣300萬元)。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其他私立學校也不遑多讓。包括哈佛大學、波士頓學院、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和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在內,新英格蘭地區近10所大學明年的總就讀成本都將超過9萬美元(約新台幣270萬元;本文美元兌新台幣匯均以1:30計算)。總費用包括學校直接收取的費用,如學費、住宿和膳食費,也包括間接支出雜費,如書本費和交通費。新英格蘭大多數學校的總就讀費用比去年上漲了3%到5%。
以衛斯理學院為例,僅學費一項就要6萬9800美元(約新台幣209萬元),與塔夫茨、耶魯和波士頓大學的學費大致相當。加上住宿和餐飲費,總額升至9萬2440美元。如果再加上其他預估支出,如書本費約800美元、交通費最高2000美元,以及約4000美元的可選健康保險費,總金額將攀升至10萬541美元(約新台幣316萬元)。高昂的費用讓許多人開始質疑,大學教育是否是一項值得的人生投資?
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美國大學長期以來被視為卓越與創新的象徵。然而,隨著學費水平不斷攀升,這一象徵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美國教育統計中心(NCES)數據,在過去60年美國4年制學院和大學的學費及其必要費用總額增加了2倍多。在家庭收入成長緩慢、生活成本普遍上揚的背景下,大學教育的可負擔性問題正日益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30%學生背負學貸
2024-2025學年,美國頂尖私立大學的費用已突破歷史新高。據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Board) 的數據,2024-2025學年,私立學校的平均學費為每年4萬3350美元(約新台幣130萬元),這比前一學年高出3.9%;2024-2025學年,州外學生就讀公立四年制大學的平均學費為3萬780美元(約新台幣113萬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2%;2024-2025學年,州內學生就讀公立四年制大學的年平均學費為1萬1610美元(約新台幣35萬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7%。以上平均數字,僅是學校平均學雜費,不包含住宿、飲食、交通等。
若加上食宿、書籍等,2024-2025學年1年總費用,私立學校的平均總費用為6萬2990美元(約新台幣189萬元);州外學生就讀公立四年制大學總費用為4萬9080美元(約新台幣147萬元);州內學生就讀公立四年制大學的總費用為2萬9910美元(約新台幣90萬元)。
過去20年來,美國的大學費用一直呈現上升趨勢。除了學費上漲外,住宿、伙食、交通、教科書和其他與學校相關的費用通常也會使大學費用增加數千美元。過去20年的數據顯示(根據通貨膨脹進行調整),私立大學的學費和雜費上漲了約41%;公立大學的州外學費和雜費上漲了約32%;公立大學的州內學費和雜費上漲了約45%。
知名的大學,就讀費用又更高。根據哈佛大學官網,在2024到2025學年度,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學費和包括食宿在內的雜費超過8萬2000美元(約新台幣246萬元)。普林斯頓、耶魯、哥倫比亞等其他常春藤聯盟學校也均在相似水準。不僅是常春藤名校,許多一流私立大學,如芝加哥大學、史丹佛大學與南加州大學(USC),其學費加生活開支總額亦普遍落在每年8萬至9萬美元之間(約新台幣240萬至270萬元)。
根據CollegeBoard的最新數據,2023-2024學年畢業的學生當中,近30%背負著學生貸款。許多家庭還沒有準備好支付大學學費。根據2024年College Ave的一項調查,僅有不到一半(44%)子女將就讀大學的家長,表示願意承擔孩子的第一筆學費。
經濟學家形容 大學已度假村化
《華爾街日報》曾報導,過去,美國大學學費的上漲速度是醫療保健費用漲速的2倍,更是消費者價格指數的3倍。經濟學家指出「大學和度假村有什麼區別?其實不多」。大多數大學學費高主要有2個驅動因素:學校賴以生存的「有形資產」及其「人員配備」決策。
人們只要在頂尖高等學府的校園裡走一走,就能看到這些年來設施基礎是如何發展和變化的。學生們住的宿舍在許多情況下比飯店更好,包括帶有浴室的私人房間和可供聚集的豐富公共區域。各餐飲場所相互競爭,以提供最優質、最多樣化的菜單。教學大樓和教室就像最好的劇院。體育和其他課外活動設施幾乎都是專業的。此外,如果仔細研究這些資產,就會發現它們的利用率很低,這只會增加其成本影響。
此外,專家指出,許多大學的人員數量激增,院長、各種活動的官員、為學生提供所有額外設施和服務的人員、行銷和招生人員、行政支援人員和職業安置人員,這大大增加了開銷。
美國大學的運營成本在過去數十年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除了教學本身之外,大學越來越多地提供各種非學術性服務,如心理健康諮詢、職涯規劃輔導、全球交流計畫等。這些服務固然提升了學生的整體學習與生活體驗,但同時也大幅增加了學校的運營支出。
此外,基礎設施投資亦是推動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新建的學生宿舍、體育館、科技大樓及研究中心,都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根據統計,自2000年至2020年間,美國大學每年平均在校園基礎設施上投入超過110億美元,較上世紀末增長近一倍。
美國政府補助大學金額降低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支持下降。自1980年代起,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興起,許多州政府逐步減少對公立大學的直接補助,轉而要求學校自籌經費。根據美國教育信託基金會(The Education Trust)的數據,2020年美國各州對高等教育的平均資助比2008年金融危機前下降了逾13%。政府資助的減少,直接導致學校為填補預算缺口,不得不提高學費、增加招收外州及國際學生(通常需支付更高學費),進而推動了學費整體上升。
在現代高等教育環境中,大學排名對招生、募款及品牌形象具有巨大影響力。為了在排名競爭中保持優勢,許多學校投入大量資源於提升師生比例、增加研究產出、強化國際化程度等指標。這種以市場邏輯運作的大學模式,使得學校在教職員薪資、研究經費、獎學金政策乃至於行銷宣傳上的支出急劇膨脹,而這些新增成本最終亦轉嫁到學生身上。
近年來,美國整體通貨膨脹率上升推動了各類商品與服務價格普遍上揚,大學需支付更高的水電、建材與維護費用。同時,高等教育界普遍推崇的「高素質教學」也意味著必須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以吸引頂尖學者,尤其在科技、醫療、法律等領域,教職員的薪資水平持續攀升。上述種種結構性因素交織作用,導致學費上漲成為一個難以逆轉的長期趨勢。
高昂的學費 削弱美國社會向上流動的能力
學費高漲直接推升了學生貸款市場的規模。根據統計,截至2024年,美國學生貸款總額超過1.7兆美元,約有4300萬人身上背有學貸,成為僅次於房屋貸款的第二大類家庭債務。平均而言,一名借貸畢業生在學貸方面的負債達到3萬7000美元(約新台幣111萬元)。許多學生在畢業後數十年仍須分期償還貸款,延後了買房、結婚及退休儲蓄等。
此外,對許多中產階級家庭而言,他們的收入往往超過了助學金申請的資格門檻,但又不足以全額負擔高昂學費,陷入「不上不下」的財務壓力區間。這一現象被形容為「夾心階層危機」。結果是,許多家庭不得不動用退休儲蓄、承擔高額貸款,或要求學生邊讀書邊工作,增加了學業完成的困難度。
長期而言,高昂的學費可能削弱美國社會向上流動的能力。傳統上,高等教育被視為實現經濟階層躍升的重要途徑;但當入學門檻與財力掛鉤時,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即使有才華,也可能因經濟因素而被迫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根據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2022年的研究,來自最低收入五分位家庭的學生,在就讀頂尖大學的機率比最高收入家庭學生低了將近6倍。這種不平等現象若持續擴大,將對社會結構與經濟增長產生深遠影響。
有些學校開始放寬免學費門檻。哈佛大學今年3月宣布,放寬免學費優惠門檻,家庭年收入低於20萬美元的大學生可獲免學費優惠,家庭年收入不到10萬美元的學生還能享有健康保險、住宿及其他費用補助。這項措施將於2025-2026學年開始實施。
美國大學學費的持續上漲,反映出高等教育在公共價值與市場邏輯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大學作為知識傳播和社會流動的重要機構,應該保障所有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另一方面,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使得學費成為學校財政的重要來源,進一步加劇了教育的不平等。如何在保障教育品質的同時,控制學費增長,將是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機構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