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共同宣布,台積電將對美國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學者認為,台積電擴大在美投資能夠壓制競爭對手,並免於救援英特爾的難題,甚至還能降低美國對台課徵對等關稅的風險,但生產成本增加將會是未來挑戰。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分析,此次台積電在美的投資規模和內容都比市場預期來得更大,未來台積電將擔任美國製造再次偉大的重責大任,川普可能會停止對台課徵晶片關稅。台積電將在美國當地擁有先進製程、先進封裝的一條龍生產,可以降低美國對地緣政治風險的疑慮,但需要觀察的是,台積電在美國量產的生產成本,將轉嫁給美國客戶,因此美系業者勢必將承擔晶片漲價。
談到此次台積電赴美大規模投資的利弊,劉佩真指出,利多是台積電無需落入救援英特爾的難題,獨資加碼美國市場,能確保技術不外流、獨立性經營以及和客戶維持合作關係。此外,透過擴大在美投資,台積電也能壓制競爭對手,包含英特爾和三星,並槓桿美國的水、電、土地等資源。
然而她也坦言,此舉將分散台灣本土的先進製程產能,過去先進製程高度集中台灣,未來隨著台積電美國6座廠量產,台灣本土生產的比重就會下滑,可能在幾年內下滑至75至80%,儘管台灣還會是台積電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的生產重鎮,但部分研發資源和人才必須到美國支援,台積電的成本調控、與美國文化磨合、美國是否有足夠人才等都會是未來挑戰。
但劉佩真強調,相信台積電還是會以台灣作為根基,畢竟台灣在半導體的群聚效應、工程師24小時待命、供應鏈完整性等,相較美國還是無可取代,隨著美國廠的量產,台灣也必須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晶片生產,才能平衡在美生產成本過高的疑慮,因此未來台積電在台灣還是有望加速投資,但在海外廠部分,可預期會以美國為重,而德國、日本則僅會維持先前的承諾。
中經院助研究員馬毓駿也認為,台積電在這時主動優先表態,宣告未來會走自己的路,避免置身在英特爾重整的風暴內,甚至也可能幫台灣擋掉對等關稅的風險,美國日前宣布要課徵對等關稅,台積電此舉等同表明支持美國優先的政策,有可能台灣在關稅的優先順序會被排在後面,或甚至變成免除名單,讓我國傳產、農產品免於衝擊。
而關於台積電技術外流的疑慮,馬毓駿直言,「競爭力下降有限,但生產成本增加」,台灣目前管制重要產業對外投資的原則,都是秉持在國內必須有對等的投資,才能進行對外投資,若台積電到美投資,代表它在台灣已經有相同或大於在美國投資的產能,因此台積電被美國整碗端去的情況不至於發生。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