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可能在4月起對汽車、藥品、晶片徵收25%關稅,台灣關注此舉對半導體產業的衝擊,學者認為,因台灣晶片並非直接出口到美國,影響相對有限,承受成本壓力的可能反而是台積電的美系客戶。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總監劉佩真指出,由於台積電目前在全球先進製程獨霸的產業地位,使其在代工價格上具有議價空間,若川普後續真的對台灣晶片課徵25%的關稅,預料台積電將具有成本上提高後的價格轉嫁能力,影響相對有限,此時備受壓力的反而是佔台積電6成以上的美系客戶。
但她也坦言,相較於台積電,其餘IC製造業者因產能具有其他國家可進行替代,同時若無海外廠可進行彈性調整出貨,所受的影響較大,尤其是二線晶圓代工業者,除了面臨紅色供應鏈成熟製程大量傾銷的價格戰外,美方若對台灣晶片課徵關稅,恐造成下游品牌廠轉單至其他代工廠,影響層面較大。
東海大學經濟系教授邱達生直言,川普想用關稅來施壓台灣半導體廠去美國投資,「是沒有效果的」。第一,美國很可能課不到台灣的晶片,因為台灣晶片很多並非直接賣到美國,而是在第三國組裝,成為終端財貨才出口到美國。第二,台積電是市場價格的制定者,也就是難以尋找替代品,最後可能是美國客戶必須吸收關稅成本。
他推測,美國對台廠生產設備的源頭施壓才會有效果,現在國內半導體業有壓力要擴大在美國投資,很可能不是來自關稅的壓力,而是擔心美國未來會從源頭動手,也就是聯合日本、荷蘭實施設備出口管制,但預料川普只會口頭施壓,不會真的走到這步。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