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LTN經濟通》隔空捉取就有?未來新能源主流

2023/06/08 07:54

在眾多取代化石燃料的技術中,氫能最受關注。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氫氣不排氮硫 再生能源顯學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氫(Hydrogen)」,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不只來源廣泛,更具備無色、無味與無毒的特性,不過在地球上,大多存在於化合物中,例如水、甲烷、碳水化合物等,只有少數以氫氣(H2)的方式存在,而以氫氣當燃料的發電方式即為氫能。

由於氫氣燃燒後的唯一產物就是水,不會產生氮、硫、碳等氧化物及粉塵等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汙染物。因此,近年在淨零碳排目標的驅動下,氫氣一躍成為再生能源顯學,全球至少有超過30個國家積極發展氫能發電技術。

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球已有139個國家宣示在2050年(部分國家在2060年),要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在眾多取代化石燃料的技術中,氫能最受關注。

在氫能領域中,會用顏色來區分氫氣的來源。(圖取自CIC energiGUNE)

不同顏色 區分氫氣來源

氫氣不像石油或煤炭,並非主流能源,最好將其視為類似於電的能量載體,以及像電池一樣的儲電方法。

雖然氫氣在燃燒或化學反應過程中,不會排放任何汙染物,但是根據其料源與製造方式不同,還是會間接產生二氧化碳,也就是說,並非所有氫能都是「零碳排」。所以在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定義的再生能源中,除了太陽能、風力、地熱等外,並不包含氫能。

而在氫能領域中,會用顏色來區分氫氣的來源,例如我們最常聽到的綠氫、藍氫、灰氫、褐氫(黑氫)以及粉紅氫(紫氫或紅氫)、藍綠氫、黃氫、白氫等。現今大部分氫氣都是由化石燃料所提取,碳排一樣很高,也就是灰氫;綠氫則是採用電解水的方式製造,且電解水的電力來源來自可再生能源,是其所有製氫方法當中,對環境最友善的一種。

不過,綠氫的電解水過程會在電解槽加入催化劑,並施加極高的電壓以將水,電解成氫與氧,相當高耗能,加上現今最廣泛使用的商用催化劑「鉑」和「銥」,價格昂貴,使得氫能發展還不符合目前經濟效益。

氫氣若是洩漏到大氣當中,對於環境的破壞會比二氧化碳還大。(法新社)

氫氣輸儲不易

若要發展氫能,還得解決其他問題。氫能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分為製取、儲運和終端使用共3個環節,需要每個環節同時進步,戰勝各自的技術壁壘,才能實現氫氣的最終利用。

前面已經提到,氫氣的製造技術並非完全零碳排,即使是綠氫,還得考慮昂貴的生產成本,但氫的儲運,其實也是門大學問。氫能的運輸通常會根據儲氫狀態的不同和運輸量的不同有所調整,主要有氣氫、液氫和固氫輸送3種方式。

然而氫氣易燃、易爆,在空氣中的體積濃度在4.0%至75.6%之間時,遇火源就會爆炸。同時,氫氣本身活躍性較高,容易和鋼材發生「氫脆」現象,導致儲運裝置材料力學性能下降、塑性下降,出現開裂或損傷的情況,即使是液態的形式,都需要龐大的儲存槽,若是氣體的形式那更是需要大上許多的儲存空間。

而且氫氣若是洩漏到大氣當中,對於環境的破壞會比二氧化碳還大。根據研究,在100年的時間內,釋放到大氣當中的1噸氫氣,其暖化效應等同於11噸的二氧化碳,而且氫氣每天在壓縮瓶當中會洩漏0.12至0.14%,如果是作為低溫液體運送的氫氣則每天損失1%。

氫氣目前很難在不產生溫室氣體的情況下生產,根據2020年的資料顯示,幾乎95%的氫氣都是透過化石燃料生產,僅有5%是透過電解水的方式獲得,但是電解水的電力來源也幾乎都是透過化石燃料產生,因此不論是哪種方式都不是很環保,除非電解水的電力來源是在再生能源,否則都會產生許多二氧化碳。

為追求淨零碳排,陸續有國家對氫能行業提出發展策略與藍圖,大量興建氫能基礎設施。(歐新社)

澳洲最早頒布《國家氫能策略》

從國際上來看,近幾年歐盟、德國、日本、美國、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都相繼頒布國家整體層面的2050年氫能源戰略和發展路線圖,將發展氫能產業提升到支撐國家能源、氣候、經濟、科技、安全的戰略高度,並加快部署和推進氫能產業發展,搶占氫能源發展的制高點。

美國政府正全力發展一系列綠色氫能計畫,包含電解水產氫、氫氣生產與回收技術研發,並於2021年通過《基礎建設法》,將在未來5年提供80億美元(新台幣2460億)的經費,打造氫能生產樞紐,用於發展潔淨氫氣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終端使用,幫助國內多個經濟部門減碳,邁向2050年淨零目標。

日本、韓國政府同樣視氫能為重要經濟戰略資源,積極藉由法案和補助,協助產業進行氫氣、氨氣之生產設備與基礎設施建置,永續與經濟目標並重。日本法令明文規定,只要企業使用非環境永續方法製氫、氨,就會被排除在補助範圍之外;南韓則規劃在2050年達成3分之1終端能源供給來自氫氣的目標,屆時氫能將佔據南韓最高的能源占比。

力求綠能突破的還有澳洲,早在2019年就頒布《國家氫能策略》,提出57項具體行動建議,並將氫能列為國內5大優先低碳排技術之一;澳洲身為全球第2大煤炭出口國,氫能產製被視為分散經濟風險、吸引外資與拓展新出口市場的重要資源。

不少車廠正在開發使用氫燃料電池的汽車。(路透)

豐田氫氣車 續航力可達1003公里

目前正在開發與氫能相關的企業其實不少,我們比較熟知的有現代汽車與豐田汽車。豐田早在2014年就發表第1代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後來在2020年推出第2代,並在法國進行續航測試時創下1003公里的紀錄;而2019年底時,現代開發的氫燃料車Hyundai Nexo創下單趟778公里的紀錄,後來在2021年4月時再度創下單趟888公里的紀錄。

英國BP石油與沃旭能源(Ørsted)合作,在德國投資氫能製造廠,利用北海風能,2024年開始商轉;美國微軟(Microsoft)2020年資料中心開始使用氫燃料電池供應;歐洲空中巴士(Airbus)2025年前開始「ZEROe」計畫,2035年推出3款氫燃料飛機。

西門子發展氫氣動能列車

德國西門子(SIEMENS)投資1.2億歐元(新台幣39.78億)在風力氫能技術,與法國液空集團(Air Liquide)合作開發氫電解器,並和德國聯邦鐵路公司發展氫動力燃料電池列車,2024年試行;日本三菱(Mitsubishi),在歐洲投資建設氫氣製鋼設備,2021年開始運作,估年產25萬噸鋼鐵,還投資2.5億澳幣(新台幣51.5億)建造澳洲最大綠色電解槽,並投資綠氫公司H2U。

日本農機製造公司久保田(KUBOTA)2022年宣布,將於2025年率先推出以氫氣為燃料的燃料電池車(FCV)曳引機,將是世界首次商用化。

作為基礎交通工具,日本的氫能巴士也已上路。如今,日本把研發重點放在遠程交通工具上,例如氫能源飛機和快鐵,並有了明確投入市場的目標,除了一般汽車,用於物流的大型氫能源卡車也是日本各大汽車公司積極研發的熱點。目前國際氫能發展中,當屬日本最積極。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