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都是匯率高低惹的禍?

2011/09/26 06:00

●歐陽書劍

當命案發生卻無法發現兇手時,尋找代罪羔羊是最輕鬆的解決之道;針對國內國外經濟走弱的現狀,都有人提出以「匯率」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近期的例子來說,有人甚至直接建議希臘退出歐元區,轉換回國幣並順勢貶值。不過匯率高低或許可以操控或影響,並一時解決貿易失衡,但僅依賴匯率絕對無法解決經濟的根本問題,不管是在國內或國外。

美國財政部一年2次提出的定期報告「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Report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Exchange Rate Policies),已有一段時間指涉中國雖放寬人民幣升值幅度,但人民幣長期低估;台幣的價位則相對獲得認同。不過我國央行「禍起蕭牆」,也已有一段時間被國內政府官員及學者專家批評阻止新台幣升值,獨厚出口業,不利進口商及國內消費,長期以來使資源誤置,並造成「貿易條件」惡化。

曾任央行副總裁的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上週抨擊央行匯率政策「阻升不阻貶」只是一例,但央行前副總裁和現任總裁的論爭格外引人注目,央行也再度強調「若有不規則因素(如短期資金大量進出)及季節因素,導致匯率過度波動與失序變化,不利經濟與金融穩定時,本行將維持外匯市場秩序」,而「其中所謂匯率過度波動,係指雙向的波動」,並舉9月以後其他國家貨幣相對美元的貶值幅度,印證台幣貶幅並未過大。

這場論戰算是從小眾媒體擴及大眾媒體,許嘉棟在4月份的「台灣銀行家」雜誌,就以「匯率升貶的魚與熊掌」一文,批評台幣長期低估使台灣「貿易條件」惡化,央行2位官員隨即在該雜誌5月份發文捍衛,不過6月份許嘉棟再度反擊。國際經濟學入門的「貿易條件」一詞,成為雙方攻城掠地的關鍵。

何謂「貿易條件」?定義上是指一單位出口貨物可換得進口貨物的數量,當貿易條件惡化,代表的是可以換回的數量減少,「貿易條件」= 名目匯率*出口價格/進口價格,而因為跨國幣別不同,所以會以名目匯率連結,使進出口價格皆以同一幣別表示,許嘉棟認為台幣長期低估,是貿易條件惡化的主因,央行則指出,若論因果關係,是貿易條件決定匯率,而非匯率決定貿易條件,況且還有其他因素(如進口能源價格)對於貿易條件的影響更甚。

其實在國際經濟學理上,貿易條件確實是在國際市場上所決定,刻意壓低匯率,可以讓出口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容易競爭,有助出口,但若廠商競爭力夠強,則貿易條件不一定惡化,因為出口商將提高價格,有超額利潤,長期而言,除了價格以外,品牌、品質等,都是影響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雖然匯率長期低估,確實有益出口產業,甚至使生產資源往出口產業流動,但這牽涉到國家的經濟發展策略,要有更整體的思維。

匯率問題也在歐元債務危機正熾的現在受到討論,有名嘴錯把美國當希臘,以為希臘退出歐元區再使國幣貶值,就能讓債務實質減少,事實上,目前使用歐元的希臘,一旦恢復國幣,急遽貶值的結果,只是讓債務雪上加霜。對希臘而言,退出歐元區後的貶值,雖能立即提高進口品價格、相對降低國產品價格,提升競爭力,但像這樣「跳樓大拍賣」般地降價求售,只能維持一段時間的榮景,除非持續超貶,競爭力無法僅依賴暫時的價格優勢永久維持。

在跨國交易頻繁的時代,一切經濟活動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受匯率影響,但匯率高低無法決定一切,希臘長久以來競爭力薄弱,打腫臉加入歐元區後的政府債務危機,只是透過共同貨幣而讓問題更加凸顯;台灣貿易條件惡化,涉及的仍是實質競爭力的問題,在國際市場上,能將產品賣出去才是贏家,若要指控台灣的匯率政策,中國、南韓呢?翹翹板的兩端即使平衡,也會因風吹草動開始搖晃,貨幣政策當然值得監督和批評,但就讓事實說話,畢竟政策是以結果論英雄。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