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國人不敢揮霍 商家改賣「體驗」

2010/08/16 06:00

編譯羅倩宜/特稿

景氣衰退使得美國民眾從過去「不必想,買就對了」的借錢消費,轉變成「精打細算的花錢」,面對這種趨勢,商家和企業的策略也在改變,讓消費者買一個「體驗」而不是純粹買東西。

消費幾乎零成長

美國人愈來愈不敢花錢,今年6月的國內消費幾乎是零成長;而且向來靠融資過日子的美國人,也開始儲蓄。金融風暴前,全美平均收入中只有1至2%拿來儲蓄,今年6月,已經增加至6.4%。消費行為回歸基本面,只買必要的東西,不敢揮霍。

金錢到底能不能買到快樂?如果可以的話,這兩年縮衣節食的美國人,恐怕很不快樂。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不景氣的時候,也出現了所謂的「快樂」的商機。

商品變超值組合

在2008年次貸危機的最高峰,美國最大連鎖超市Wal-Mart理解到消費者勒緊褲袋的苦悶感,因此把原本各自分開的商品變成超值組合,例如包含DVD放映機、立體聲音響、液晶螢幕的平價影音設備套組,可以輕鬆把家裡變成電影院;烤肉用具搭配七彩杯盤,買回家就能直接在後院開起烤肉派對;另外也推出類似大富翁的各種棋盤遊戲,朋友家人可以眾樂樂。

這種策略賣的不止是烤肉架或遊戲組,而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Elizabeth Dunn表示,當人們把錢花在買「體驗」的時候,遠比花在買「物品」,快樂要來得持久。

這是因為「體驗」會創造回憶,而「物品」卻會隨著習慣它的存在,而導致它帶來的快樂降低。例如去三天兩夜的旅行、上法文課,學做甜點或聽音樂會,能夠不斷回味,花錢所獲得的滿足感較為持久。會記得好的部份,不斷回味。

但是如果花同樣的錢,買一件新的皮衣、一個名牌包包或昂貴的大尺寸電漿電視,剛開始獲得的興奮感,卻會隨著時間而下降,心理學家稱之為「愉悅疲乏」,這是因為我們的心理適應了這些物質帶來的改變。

威斯康辛大學公共事務及經濟學教授DeLeire援引研究數據,做了一個有趣的比較:「研究顯示結婚可以增進快樂,不過如果換算成消費行為,我們發現花兩萬美元在休閒旅遊活動上,所得到的快樂和結婚一樣。」這是因為休閒活動能夠加強人際互動,讓人覺得不那麼孤單。

商品強調快樂感

因應景氣一直不復甦,消費者不再從事炫耀消費,不再買入一堆可有可無、為了證明社會地位的東西,而是要讓花的每一分錢,創造出最大的快樂感,例如強調家庭活動或個人意識的商品。

企業和零售商家因應的策略包括,推出的商品必須能夠:1、讓在家的時間更愉快;2、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或舉辦特別活動,讓顧客覺得受到特別待遇。調查機構NPD Group分析師Cohen舉例,美國電器零售商BestBuy就做得很好。顛覆以往單純賣電子產品的冰冷印象,BestBuy成立「宅男特工(Geek Squad)」,保證顧客在購買電腦電子商品之前,店裡的「宅男特工」服務人員會親自操作示範所有的安裝程序,讓客戶買回家也不會傷腦筋。

這種互動與安心的經驗,是產品本身以外的快樂附加價值。BestBuy「宅男特工」諮詢顧問Nick DeVita指出:「以如今這樣的景氣和市道,顧客花同樣的錢,都會要求高品質的購物體驗,要買對的東西,買好的服務。」許多商家也紛紛跟進。

例如車商提供30天免費試駕,服裝店提供免費穿搭諮詢;此外,線上購物向來缺乏社交互動帶來的愉悅感,為了補強這一點,業者紛紛成立Facebook、Twitter或Plurk等社群網站,創造議題讓消費者參與、提高忠誠度。

此外,為了讓花錢獲得的愉悅效果最大化,對抗所謂的「愉悅疲乏」,消費者也傾向買很多小東西,而不買一件大東西。例如不買名牌鋼筆,買有趣的便條紙和家人同事留言互動;放棄買一輛新車,把錢用來每週去一次SPA按摩舒壓;或者原來要度兩週的長假,改為週末三天兩夜之旅。

消費獲更多快樂

大環境的經濟衰退,迫使美國民眾返璞歸真,雖然縮衣節食,卻意外地從消費中獲得更多快樂。短期內美國經濟恐怕無法復甦,這也意味著強調「體驗」和「快樂」的消費行為將持續一段時間。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