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衍生性金融商品虧損 華航10月未實現虧損135億元

2008/11/19 06:00

〔記者陳永吉/台北報導〕千萬不要以為油價重挫,對航運全然是利多消息,因為為了降低油價變動風險,航運股需以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沒想到近期油價突然重挫,雖然用油成本降低,但也使得作多油價的衍生性商品,產生大幅虧損,根據華航(2610)(含子公司)公告的10月份衍生性金融商品未實現損失,就達135億元,比9月增加百億元以上,第四季獲利恐怕不如市場預期。

今年初因中華電信(2412)衍生性金融商品未實現損失一度達40億元以上,引起市場軒然大波,所幸新台幣走貶,損失獲得回沖,證交所也開始加強對上市公司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的管理。

不過隨著油價及原物料在7月中起出現暴跌走勢,過去為了迴避油價及原物料大幅波動風險的航運股及電纜股等,手中持有的避險多單反成燙手山芋。除了華航10月單月衍生性金融商品未實現損失金額暴增外,長榮航(2618)也從9月的21億元未實現損失,10月增加至72.7億元,單月增加50億元以上。

海運航空都重創

而航運股中,除了航空股災情較為慘重外,海運股的萬海(2615)、長榮(2603),10月單月未實現損失也增加10億元以上,反倒是跟油價息息相關的台塑石化(6505),衍生性金融商品未實現損失近兩個月都維持在四億元左右。

此外,華新(1605)加上子公司南京華新有色金屬公司,10月未實現損失合計金額為6.7億元,較9月份增加7億元,至於已沖銷的獲利,也從原本的6.4億元,轉為虧損12.6億元,來回相差19億元,將會反映在第四季損益表的業外損失中。

還有近期跌跌不休的緯創(3231),9月份已沖銷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損失約為4.9億元,10月份增加至13.7億元,單月認列8億多元的損失,恐怕也是股價下跌的原因之一。

證交所指出,根據會計原則,衍生性金融商品就算尚未平倉,依公平價值評估的淨損失,還是要放在當季的損益表的「金融負債評價損失」中,所以可能侵蝕當季損益。

但較令人質疑的是,華航母公司衍生性金融商品未實現損失達百億元也就算了,子公司華信航空帳上也有4.5億元未實現損失,怪的是,另外一家子公司「華泉旅行社」,帳上未實現損失也有7,000多萬元,真不知一家旅行社,也需要避險虧成這個樣子嗎?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