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能源政策〉AI吃電 反核或返核傷腦筋

2025/09/15 05:30

半導體與AI產業龐大耗電需求,台灣是否從反核到返核,受到國際矚目。(資料照)半導體與AI產業龐大耗電需求,台灣是否從反核到返核,受到國際矚目。(資料照)

記者林菁樺/專題報導

台日韓核電政策與電價台日韓核電政策與電價

台灣今年正式邁向「非核家園」,核電歸零之際,卻面臨半導體與AI產業龐大耗電需求,能源結構與電價競爭力再受關注。雖然台灣電價仍低於日韓,但進口依賴高達9成以上,火力占比高也讓價格波動風險加大;隨著全球AI與資料中心用電激增,全球擁抱核電,台灣是否從反核到返核,受到國際矚目。

經濟部指出,相較於鄰近的日本核電占比約8.3%、韓國達31.7%,台灣核電歸零,但台灣民生電價每度2.77元、工業電價4.27元仍低於日韓,為了維持競爭力,台灣通常參考電業結構相近的韓國。

台灣核電歸零 電價仍低於日韓

韓國民生電價為每度3.96元、工業電價4.96元,台電表示,雖然韓國核電比率較高,能部分降低燃料進口依賴,但電價並非單純由發電結構決定,受到燃料來源比例、電力市場制度及政府補貼等多重因素影響。

台灣韓國的進口能源比率都達95%至98%,我國在核電歸零後,火力發電占比高達8成;韓國則仍保有約3成核能,但也有6成來自火力,在國際石化燃料價格劇烈波動時,都難以避免受到衝擊。

烏俄戰爭後,歐洲對天然氣依賴引發能源危機,讓許多國家檢討核能角色,且隨著AI與半導體產業快速成長,龐大電力需求讓核能再度成為討論焦點;舉例來看,台積電(2330)近年的電力消耗超過200億度,單一企業電力消費約占全台8%以上,隨先進製程投產而上看10%。而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更指出,AI運算帶來龐大電力需求,全球資料中心到2030年的用電量將增加1倍以上,因而尋求基載、穩定的核電。根據IEA統計,目前全球約有30多個國家運行核電廠,超過400座反應爐運行中,中國、印度、英國等則在蓋新機組,目前非核國家包括德國與台灣。

日、韓維持部分核電 台灣押注天然氣與再生能源

而政府也表態不反對新核電,新一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被視為能支應資料中心或工業園區的潛在方案。SMR是指30萬瓩以下的反應爐,具備設計彈性,可依需求模組化。但台電指出,目前全球投入研究的國家眾多,尚無成功商業化案例,未來3到5年也難以成熟,若在台灣推動,更需重新經過環評程序,「沒有10年大概蓋不出來」,且以規模來看,SMR裝置容量甚至比核一廠單機還要小,供電效益有限,約僅能滿足台積電一座新廠的需求。

學界分析,雖然SMR理論上能直供科學園區或大型工廠,但核能屬高度管制產業,若由民間經營難度極高。台積電過去也曾評估設置光電或燃氣電廠,最終仍選擇專注本業,由台電或民營電廠供電。

比較台日韓,日、韓仍維持部分核電占比,台灣則在能源轉型中押注天然氣與再生能源,但也承受高度進口依賴與價格波動風險。面對全球AI與半導體產業用電量持續飆升,如何在安全、穩定與減碳之間找到平衡,會是台灣能源政策關鍵課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