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一再要求普發現金,無視國家財政紀律,到底是「還稅於民」還是「操弄民粹」?圖為國民黨立委羅明才(左)、黃仁(右)在議場上喊話並拿出新台幣拍照。(資料照,記者塗建榮攝)
■鄭琪芳
財政部初估2024年全國稅收實徵數高於預算數5283億元,其中歸屬中央政府為3757億元。不出所料,國民黨團又以「還稅於民」為由,要求政府普發現金一萬元,並擬將普發現金常態化。試問,若稅收高於預算就要「還稅」,稅收低於預算難道要「補稅」?國民黨一再要求普發現金,無視國家財政紀律,到底是「還稅於民」還是「操弄民粹」?
所謂「稅收超徵」,指實徵數高於預算數,原本應是好事,代表國內經濟表現優於預期,民眾及企業收入增加。歷年政府稅收大多超徵,除非遭遇金融海嘯、網路泡沫、COVID-19疫情等重大事件,導致經濟低迷不振,才會出現短徵(實徵數低於預算數);例如,2009年稅收短徵2538億元、創史上最糟,隔年中央不得不舉債逾4千億元(總預算加特別預算)以彌平財政缺口。
然而,特定人士刻意扭曲稅收優於預期情況,讓外界誤以為政府「超收」人民稅金,以合理化「還稅於民」的主張。事實上,馬政府執政8年,也有5年稅收超徵,但當年並未聽聞「還稅於民」的主張;但2022年全國稅收超出預算5237億元,當時藍委就高喊「還稅於民」,最後蔡政府決定普發6千元,儘管當時考量疫後振興等因素,但此例一開,確實產生了後遺症,果然,如今普發現金之議再起。
藍營擬將「稅收超徵」與「普發現金」連結,但稅收易受景氣影響具不穩定性,且所謂超徵或短徵是與預算數相較;若按藍委提案,未來政府只要故意高估稅收預算數,就可壓低超徵金額甚至造成短徵,也就不用普發現金了。所以,除擾亂財政紀律外,這樣的作法又有什麼意義?
近幾年中央政府舉債金額雖降低,但為因應疫情編列特別預算8400億元,加上國防、社福等支出增加,整體國債還是增加;根據統計,截至2025年2月底,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餘額達5兆9580億元。在野黨一再批評政府債務太多,但當政府將超徵稅收用來減少舉債、增加還本時,又要求普發現金,絲毫不顧財政紀律及彈性。「川普2.0」來勢洶洶,若無財政韌性,台灣如何因應如此巨大挑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