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已禁止鳳梨等台灣農產品進口,去年台灣石斑魚也遭禁,中國還對赴台旅遊實施管制,相關措施適得其反。(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多年來中國想盡辦法要讓台灣人相信,其經濟前景與中國是密不可分的,藉此影響台灣選舉結果,但隨著更多台商轉向美國或東協、印度等市場,進而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北京對台灣經濟影響力正在減弱,過去以商逼政的策略勢將失效。
台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國是美國
報導指出,美國去年首度取代中國,成為台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國,就是兩岸經濟關係轉變的重大跡象之一;台灣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十月台灣對美國出口較二○一八年同期成長逾八十%,對中國的出口則下降一%,較十年前兩岸經濟最緊密時期,已發生重大變化。
對外投資今年僅13%流入中國
台灣對外投資也明顯轉變,二○一○年代初期,台灣每年對中國平均投資一百億美元,二○一八年末開始明顯下滑,此後一直保持在五十億美元左右,今年以來台灣僅十三%的投資流向中國,二十五%流向亞洲其他地區,近五十%流向美國。
報導說,許多因素重塑了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提高了從中國採購的成本,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禁止從中國採購;蘋果等美國企業推動台灣供應商實現採購多元化;中國節節上漲的工資,也削弱對外資的吸引力。
此外,中國過去一再透過其經濟影響力來干預台灣政治,促使台灣致力降低對中國依賴。
報導指出,中國已禁止鳳梨等台灣農產品進口,去年台灣石斑魚也遭禁,中國還對赴台旅遊實施管制,相關措施適得其反,只會迫使台商另謀他路。
地緣政治緊張升高 另謀他路
從事魚類養殖的張家升(音譯)說,十年前他主要出口中國,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升高,他將目光投向其他地方,自二○一八年以來,對美國的銷售額激增四倍。台灣冷凍食品加工公司元家企業執行長顏志傑也說,他的公司獲得政府七.五萬美元補貼,用於向美國消費者行銷產品,如今中國占公司營收僅約三%。
對台企而言,在中國以外國家重新建設與營運新廠,將面對不少未知風險,例如富士康與緯創資通印度廠就時常爆發抗爭,但台商對中國不斷增高的可能政治風險,已大大提高警戒;在中國工作十四年、現已返台定居的Leo Chiu說,「如果習近平下台,還有可能改變,但我認為這很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