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住宅的供需

2023/03/06 05:30

政府藉由廣建社會住宅、補助房租、協助青年購屋等政策,從供需兩面解決住宅問題,但價格與區域差異,卻難盡人意。(資料照)

■魏錫賓

房市雖然暫時冷卻,但房貸負擔率不見回頭,在一般物價也上漲的情況下,住房之事對庶民尤是沈重的壓力。政府希望藉由廣建社會住宅、補助房租、協助青年購屋的政策,從供給與需求雙面解決住宅問題,方向均正確,但需加快腳步,且用對方法。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2年第三季底,台灣普通家戶數接近850萬戶,住宅存量大約920萬宅,住宅家戶比約為108.4%;一年來的比例雖有起伏,但改變不多。若不算離島區域,六都與各縣市住宅家戶比低於100%者,僅有台北市的95.2%。

從數據觀察,全國住宅看起來供過於求,每一戶可分配超過一宅;不過,居住問題從來就不只是關於戶與宅的數量而已。2022年第三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較前一年同一季提高約10%,但住宅家戶比最低的台北市卻增加不到5%,可見宅數不等於供給數,戶數也不能直接算做需求數。即使只看空屋與無自用住宅的家戶數走勢,一樣無法決定價格的變動;房價也受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左右。

價格與區域難盡人意 住宅問題沒有簡單答案

買得起與住得好,是大家共同的期待,但住宅問題不只與價格有關,也受地點影響,尤其是工作機會的提供與區域土地的廣狹,本就不成一定的比例。台北市是商業集中地,土地面積僅占不到全台的0.8%,但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北市營利事業營業家數有24萬餘家,約為台灣總數的16%,就業人口超過120萬人,則占總就業人數10%以上;台北市房屋單價長期高於其他地區,並非沒有理由。

規劃住宅政策時,必須先承認現實的困難: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滿意的地點擁有住宅。根據內政部2021年調查,在整體租賃住宅地區中,「受訪租金補貼申請者考慮承租社會住宅的前兩項考量原因,以房屋租金較市價便宜的比例為高(64.4%),其次為離工作地點距離(57.3%)」;對多數人而言,價格與區域可能才是左右住房滿意度的主要因素。

考慮市場機制 解決住宅問題效果才大

經濟學上的供給,是指在某一價格之下,生產者願意生產且賣出的數量,相對地,需求是在某一價格下,消費者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社會住宅價格相對市價為低,需求必眾;不過,政府在提高住宅的供給時,會面對地點選擇的難題。位在偏遠山區的社宅可能沒有問津者;但於繁華的市中心,將使不符申購條件的一般庶民有相對被剝奪感。要理解外界雜音在住宅政策產生與執行的過程中,會一直存在。

廣建社宅、提供補助,從供需兩面解決住宅問題的想法與做法,並非今日才開始,但民怨卻長期存在,除了檢討政策的執行速度外,也應更務實地承認房市的特殊性,將利益相關的各方意見都納入,參考民間意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不與市場機制距離過遠,或許阻力會更少、效果也更大。

居住正義不是口號,但每個人的定義不同;解決住宅的成績單,不會只從數據顯示出來。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