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零售勢力〉疫情後 零售勢力大洗牌

2022/04/24 05:30

OKmart以新型態的自動販賣機包裝組合,在廠辦、校園等商圈擺放智能機,期在超商雙雄的夾殺中拚生存。(OK便利店提供)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台灣便利商店興起,從都會到鄉村,從平地到山區,皆看得到7-ELEVEN的招牌。(記者楊雅民攝)

受到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去年超商雙雄獲利首見大幅衰退,大潤發也不玩了,賣給全聯福利中心,外送平台則跳躍式崛起,疫情加速零售業跨業競爭、實體通路與外送平台既競爭又合作。後疫情時代,台灣零售業恐將面臨新一波大洗牌。

各大零售通路店數規模及策略佈局

過去30年,台灣便利商店興起取代傳統柑仔店,從都會到鄉村,從平地到山區,皆看得到7-ELEVEN的招牌,目前7-ELEVEN全台總店數已超過6,432家,並積極往7000家店邁進,堪稱台灣的經濟奇蹟。

全家便利商店今年總店數也衝破4,000家、萊爾富總店數約1,538家、OK便利店約830家,4家連鎖超商全台總店數已達1萬2,792家,相當於全台灣約2,357萬人口,平均1,843人就養了1家便利商店,平均不到3,700人就有1家7-ELEVEN,開店密度僅次於南韓。

飲料、香菸、零食業績 占70%

龍頭統一超商董事長羅智先直言,「真的太多了」,過去便利商店很簡單,商品很多,真正切進去看,啤酒、飲料、香菸、零食等這幾朵「紅花」就高占了70%的業績,其它商品都是「綠葉」,「這種店繼續擴張,大概就這副德性。」

他認為,便利商店業者需打造新型態的店型再取代既有的便利商店,若轉型為生活平台的角色,未來成長空間就非常大,7-ELEVEN正積極轉型做為生活平台,目前實驗的各種新型態複合店,1家店每天甚至可以創造20-30萬元營業額,既有的便利商店1家店每天平均營業額約8-10萬元。

超商創造新獲利模式 市場沒有飽和問題

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也指出,過去幾年,台灣連鎖超商每年平均淨增逾500店,若是以20年前的獲利模式來看,市場早就飽和了,但現在便利商店接連導入新的服務,創造新的獲利模式,「市場沒有飽和的問題」。

葉榮廷指出,30多年前台灣的連鎖超商,獲利來源主要靠賣商品,賣飲料、可樂、糖果、餅乾等,1997年超商開始導入停車費代收等服務,緊接著又導入包裹代收服務,目前連鎖超商每年代收服務經手的金額已是賣商品營收的4-5倍,代收收取的手續費對淨利貢獻很大。

全家並觀察,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在家時間增加,全家將滿足消費者「快行動」、「懶商機」、「綠生活」3大消費需求,全家第4,000店便串接虛實渠道,首創APP訂便當、EC雙溫自助寄取櫃,打造無所不在的跨產業生活服務平台。

OK便利店總經理魏國志觀察,未來三、五年便利商店市場會有很大改變,現在許多消費者到便利商店,主要需求已不再是購物,而是繳費、領錢、領包裹等,OKmart已經不把自己當成便利商店,而是要轉型成社區服務中心。

去年本土疫情更讓便利商店發生根本的改變,當消費者可以在家工作、減少通勤時間,原本以賣「便利」為訴求的便利商店,受到電子商務及外送平台興起影響,便利將不再便利。

即時外送平台 疫情下大贏家

全聯福利中心董事長林敏雄表示,去年疫情衝擊零售業,全聯應該是營收唯一成長的零售通路,主要是疫情帶動民眾在家自煮需求,全聯也趁勢推出「小時達」生鮮雜貨外送服務,滿足宅經濟需求。

foodpanda和Uber Eats等即時外送平台去年更是疫情下的大贏家,成為消費者宅在家最依賴的平台,各大實體通路皆加入外送平台戰局,帶動外送平台過去一年生鮮雜貨外送業績跳躍式成長,零售業版圖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轉變,也正悄悄的挪移、重組。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