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紓困、振興與共享

2021/08/18 05:30

●歐陽書劍

同一件事、同一樣物,在不同人的眼裡,經常代表不同的意義。即將發放的五倍券,也是如此,是紓困或振興?每人各自解讀,政府現在又說要使經濟成長果實讓全民共享,似乎更複雜化了發錢的動機與目的;不過,五倍券對生活受困的人是紓困,挹注因疫情而衰退的產業是振興,而就一般人而言,確實是共享。

能夠共同分享的,通常是成就。主計總處上週初步統計,我國上半年經濟成長率為八.三四%,並預測全年將可達五.八八%,在疫情一度惡化的年度,激盪出十一年來的經濟新高點,繼去年成長率打敗絕大多數國家後,今年以領先過去的自己,開展出應對新經濟的格局。

經濟表現反映在政府稅收上,也導引了一條往上的曲線。二○二一年的全國賦稅預算數約二.四兆元,僅略高於前一年,但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七月底已徵收一.八兆元,約為全年預算數近四分之三,超收跡象明顯,主要稅收中,又以證券交易稅最為突出,今年預算數約一千二百億元,不過,累積至七月底,實徵超過一千七百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一一七%,金額已達全年預算數的一.四倍以上。

整體經濟創下十年以來的榮景,是事實,與民共享並不突兀,只是在疫情中,居家生活的需求,雖推進資訊等特定產業的繁華,但封城鎖國的受困者,卻歷經減班、失業的折磨。現實本就有貧富之分;在危機後,財富差距更大,因此確有部分的個人與企業需要紓困與振興。

嗷嗷待哺者,還是需要現金或五倍券滿足生活所需的基本支出;一般衣食無缺的人,獲得一筆多餘的財務所得,可能擴大消費或放著成為儲蓄;而不管購買力來自何方,商家只希望能有更多的消費。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偏好沒有使用限制的現金。

然而官方既定義五倍券是為振興,則至少有兩個目的:促進短期消費及提高額外消費。五倍券有時間限制,只要民眾不「以券換現金」,就會在限期內使用,當然,仍可能因為用券而不花現金,產生一定的替代效果;至於額外消費,意外之財通常會帶動個人某種程度的消費動機,提高消費,不管是五倍券或現金。

五倍券有行政成本,但可以加上使用條件。限制愈多,譬如僅能使用在少數產業,像餐飲,且只能一個月內用完,則愈能振興這些特定產業,可是也就更不等同於現金,也愈容易招惹民怨。合理的政策評估,不一定完全照著民意走;不過,既是振興,不能沒有以數據為基礎的利弊分析。

紓困與振興,意義不同,且每個人的定義各異,既然官方已領略到經濟正盛,開始向「共享」靠攏,則或許可以思考如何才能累積大眾的共識,一起更有自信的迎接疫情中的經濟榮景。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