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週報-外銀在台灣〉走掉比來的多 外銀在台灣市場浮浮沉沉

2021/08/09 05:30

花旗信用卡在台灣的流通卡數超過280萬,卻無預警撤離台灣市場,震驚金融業。(記者靳昌玲攝)花旗信用卡在台灣的流通卡數超過280萬,卻無預警撤離台灣市場,震驚金融業。(記者靳昌玲攝)

記者李靚慧/專題報導

美商花旗集團在今年4月,無預警地宣布將撤離亞太13個消費金融市場,包括持續創造獲利的台灣,震驚金融業。事實上,自2009年金融海嘯後,外銀分行或子行就陸續從台灣撤出,離開台灣市場的家數,遠多於來台新申設的外銀業者;只不過這些撤出台灣的外銀,多數在台業務是企業金融,並未經營消費金融,因此,一般民眾「較無感」。

花旗集團1989年在台發行首張信用卡,在台經營信用卡業務超過30年,雖然近年在國銀業者急起直追下,花旗(台灣)的信用卡市占率及排名持續落後,但至今仍是外商銀行第一大、台灣前10大信用卡發卡行,在台灣的流通卡數超過280萬,導致美商花旗集團將出售花旗(台灣)的消息一出,許多持卡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以後無法再買6折的電影票」、「辦卡禮還沒領到」,相當直接。

相反的,自2009年以來,陸續宣布撤台的外商銀行,包括:瑞士信貸銀行、南非標準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等;澳盛銀行則是2010年取得蘇格蘭銀行海外消金業務(包括台灣),5年後又賣給星展銀行,星展銀行在2017年12月全面承接多數撤台業務,因此,對一般民眾並無直接影響。

外銀選擇撤台 全球佈局考量

金融業者分析,外銀撤台的原因,多是基於集團的全球佈局考量。例如瑞士信貸銀行,就在2011年因歐債危機而裁撤台北分行,仍保留證券業務和企業財務顧問;2016年又有英國巴克萊銀行撤出台灣,巴克萊銀行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主,台灣市場太小經營不易,但撤台對一般民眾也相對「無感」。

不過,星展銀行2017年底取得的澳盛銀行業務,不少民眾就因為使用澳盛銀行的信用卡,但在被星展併購的前幾年,該行先是由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併購荷蘭銀行,澳盛銀行再承接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在台相關業務,導致信用卡持卡人因信用卡卡面頻頻更換,感受相對強烈。

花旗出售消金業務 國內買家完成第一輪報價

至於美商花旗集團出售花旗(台灣)的進度,據了解,包括幾家國內大型金控在內、有意願的買家,均已在美國總部給予極為有限的資訊狀況下,完成第一輪的報價,之後會在考量美商花旗集團自身利益,以及買家除了台灣市場還願意承接的市場,進行整體評估後,展開第二輪出價。

知情者表示,出售作業由美國總部執行,參與者不但簽署保密協定,還被要求不可私自與花旗(台灣)接觸,也就是禁止買家試圖從花旗(台灣)取得資料,也不允許花旗(台灣)參與、介入出售作業,否則將取消資格,因此參與者均格外低調。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